郭文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文魁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5年6月18日
逝世日期:1999年9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河南安阳
人物生平
1915年6月18日,郭文魁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太平店村。
1921年—1927年,先后就读于安阳县太平店村小学和河北省磁县完小。
1927年—1930年,在河南省安阳省立第十一中学读初中。
1930年—1933年,就读于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外文理科班。
1933年—1937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37年7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助教。
1938年—1940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任教。
1940年6月,在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工作。
1942年,任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副工程师。
1943年,在四川会理、西昌调查地质矿产。
1945年,考取赴美国公费留学;9月,进入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金属矿产室实习。
194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学习。
1947年9月,任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程师。
1948年,先后在四川、广西调查石油地质。
1949年4月,任经济地质科科长。
1950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
1951年,
主要成就
郭文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文魁对中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作了阐述,将中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等。
学术论著
[1]郭文魁.我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J].科学通报,1965,10(3):189-201.
[2]郭文魁.编制南岭区内生有色、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略图中的某些问题[J].地质论评,1959(03):103-109.
[3]郭文魁.西华山钨矿床的金属矿化作用一个与岩浆后期渗浸相联系的热液脉矿的实例[J].矿床地质,1983(02):3-16.
[4]郭文魁,常印佛,黄崇轲.我国主要类型铜矿成矿和分布的某些问题[J].地质学报,197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0年10月 |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
1978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 |
1979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会理事 |
1981年 | 国家科委地层委员会委员 |
1982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82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
1982年 | 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 |
1983年 |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构造委员会委员 |
1983年 | 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 |
1983年 | 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
1984年2月 |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85年—1988年 | 全国金矿地质领导小组成员 |
1986年 | 北京地质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86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88年 | 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 |
1989年 | 国家黄金管理局高级顾问 |
1990年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 |
1990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
1990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90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区域地质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郭文魁的父亲郭家修毕业于师范学堂,是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母亲朱冬梅打的一手好算盘;郭文魁在家中排行老三,还有两兄一妹。
婚姻家庭
1934年2月2日,郭文魁与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张卿云结婚;两人共育有5个子女,1936年9月30日,长子郭晓光出生;1938年5月30日,次子郭有光出生;1941年2月13日,三子郭子光出生;1944年12月7日,长女郭娜嘉出生;1951年12月29日,次女郭新光出生。
人物评价
“他(郭文魁)的精神、品德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永留人世,他的道德、文章,皆称楷模。”(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院士评)
“郭文魁为中国的矿床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地学界一代楷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郭文魁是中国著名的老一辈矿床地质学家,为中国矿产勘查事业和矿床地址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地质评论》评)
“郭文魁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矿产资源和探索矿床的形成规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地学界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做出了贡献。”(时任渤海石油公司研究院蔡东升研究员评)
人物纪念
院士浮雕墙
2022年5月9日,“六院士浮雕墙”在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院士广场正式落成,郭文魁浮雕像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