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炳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籍贯:河南社旗
出生日期:1919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2000年7月17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北京
人物生平
1919年6月12日,张炳熹出生于北京。
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37年7月,学校南迁,在长沙临时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继续学习。
1938年4月,学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40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41年,随王恒升、王嘉荫在滇缅铁路沿线弥渡至顺宁间作地质调查;寒假期间,与苏良赫、池际尚在易门、安宁一带考察铁矿。
1942年,与邓海泉去玉溪、峨山、河西三县作地质矿产调查。
1943年,参加大理至丽江的驿运路线调查。
1944年,与司徒穗卿、袁复礼赴武定、罗次一带调查铁矿。
1945年,与孙云铸、董申保、池际尚等去个旧锡矿作地质矿产调查。
1946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5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
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副主任、岩矿教研室主任。
1954年11月,任北京地质学院科研处副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
主要成就
张炳熹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张炳熹主持并参加了“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四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内生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阐明了太平洋成矿带外带的中国部分也富含铜、铁等特征;20世纪60年代,从事对中国稀土、铍、铌、钽等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硼、压电水晶、原生金刚石)的勘查研究及预测;20世纪70年代,参加并指导了罗河铁矿的勘探工作,指出了中国铁矿的勘查工作方向;20世纪80年代,承担了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
学术论著
张炳熹的代表论著有《当代地质科技动向》《2000年的中国地质》《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质工作发展》《中国矿床学》《矿石储量的估定》《美国佛蒙特州伍德斯考克幅地质图》《矿床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关于长江中下游与中生代晚期火山岩有关的铁矿的若干问题》等,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张炳熹.引人入胜的地球科学[J].地球,1986(1).
[2]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2年 | 北京地质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 |
1955年 | 北京地质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 |
1973年8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77年8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82年9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84年 |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
1987年7月 | 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审查先驱投资者申请的专家小组成员 |
1988年3月—199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92年 |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
1992年 | 国际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92年—1996年 |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
1997年 | 国际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 |
《国土资源遥感》主编 | |
《中国矿物志》编著领导小组副组长 | |
北京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 |
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 |
《自然资源遥感》第一届编委会主编 | |
《自然资源遥感》第二届编委会顾问 | |
《自然资源遥感》第三届编委会顾问 | |
中国继续工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张炳熹的父亲张东寅毕业于北京测绘学堂,曾在京绥铁路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任职。张炳熹在幼年时期,父亲常年在野外奔波,承担铁路沿线征购土地和测绘工作。张炳熹随父母多次乘火车往返北平—张家口一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山野的种子。
婚姻家庭
张炳熹的妻子是许冀闽。
人物评价
“张炳熹具有渊博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对矿床学有精深的造诣,对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张炳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的博识和谦逊、严以律己、言行一致及关心后学的崇实的科学态度,深得地质界同行们所尊重和推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评)
“张炳熹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那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严以律己、关心他人、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高尚品格,深入实际、严谨求实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及他那宽厚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学术造诣,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受到大家的敬重和爱戴。”(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翟裕生院士评)
“张炳熹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上海科普网评)
人物纪念
张炳熹奖励基金
“西南联大校友张炳熹奖励基金”于2010年11月17日设立。
海底地名命名
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8次会议于2015年10月12日—16日在巴西召开,会议审议了当年包括中国在内等8个国家提交的72个海底地名提案。经分委会审议提案获得通过,其中包括中国提交的13个海底地名,“张炳熹海岭”是13个海底地名之一。张炳熹海岭(ZhangbingxiRidge)位于东太平洋CC区(北纬9°39.93′,西经152°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