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虞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侯虞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2年8月5日
逝世日期:2001年4月8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福建福州
人物生平
1922年8月5日,侯虞钧出生于福建福州。
1928年,在塘沽念小学。
1941年—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7年9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工硕士学位。
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化工实践硕士学位。
1954年12月,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密歇根州立大学。
1956年,任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物化室主任。
1962年9月,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1979年,随浙江大学考察团赴美国进行考察。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4月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侯虞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侯虞钧在状态方程、相平衡、溶液热力学等领域都有研究。1953年,他提出了气体状态方程式,改革开放后,继续发展和研究该方程式,在保持准确度的前提下,使方程式同时适用于液相和固相,且用于混合物,常压及高压汽液平衡、液液平衡的关职,为含固体物系的相平衡研究打下基础;并用统计力学证明了该方程的理论依据。方程适用于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纯物质和混合物等体系。该方程已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设计和研究中,其应用领域已从化工扩大到制冷工程、物理和军工产品的科研等领城。该方程的特点是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有预测性能及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在中国民用工业和国防科研等领域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还进行了相平衡、对应态原理、制冷剂、超临界性质、局部组成概念的应用、传递性质的测定与计算等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01年4月,侯虞钧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化学工程手册》第三篇《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3年3月—1979年6月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8年3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1年 | 国家教委第二届科技委化工与工业化学组成员 |
1994年4月—1998年6月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1998年6月—2001年 | 浙江省化工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教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一届成员 | |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工与工业化学学科组第二届成员 | |
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 | |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 |
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 | |
浙江大学学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侯虞钧出生在一个化工世家,他的伯父是化学家侯德榜院士。
人物评价
“他(侯虞钧)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淡薄名利,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科技事业,为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尤其是化工热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浙江日报》评)
“侯虞钧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为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尤其是化工热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评)
“侯虞钧体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热心奉献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评)
“侯虞钧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科技工作者之家评)
人物影响
方程式命名
1953年,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旧金山年会上,侯虞钧与马丁(J.J.Martin)共同提出的气体状态方程式,后来被称为“马丁—侯状态方程”。
侯虞钧塑像
2011年,位于闽侯三中的旗山院士文化广场竣工并开放,广场左右两侧罗列着7尊院士塑像,侯虞钧塑像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