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陶亨咸简介

陶亨咸简介

淘名人 2024-02-21 16:32 热度:

陶亨咸

陶亨咸(1914年8月31日—2003年6月27日),出生于天津,原籍浙江绍兴,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家机械工业局高级工程师。陶亨咸193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1年后历任兰州甘肃机器厂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1945年在英国学习机床制造及热处理、铸造、机械加工等技术;1947年后历任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上海机船厂和昆明机器厂副厂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7月—1982年4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4月—1985年8月任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2003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陶亨咸长期从事中国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陶亨咸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2003年6月27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浙江绍兴

人物生平

1914年8月31日,陶亨咸出生于天津。

1933年,考入同济大学。

1939年后,历任江西大庾钨业管理处修造厂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务课代课长。

1941年后,历任兰州甘肃机器厂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

1945年,在英国学习机床制造及热处理、铸造、机械加工等技术。

1947年后,历任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上海机船厂和昆明机器厂副厂长。

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设计科科长、设计处处长、总设计师、技术司副司长、司长、仪表局副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7月—1982年4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2年4月—1985年8月,任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

2003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陶亨咸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陶亨咸参加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工程建设所需机械设备的研制规划和设计制造。参与了中国1956年—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提出了开展自行设计机电产品建议,推行产品设计、试制、鉴定的科学工作方法,推行产品设计的三个阶段(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程序。组织并推广应用有限元法和价值工程,推动了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和摩擦技术的发展。

陶亨咸提出并参与组织建立了中国机械工业第一批金属材料实验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03年6月,陶亨咸编著的论著有《对开展机床设计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为振兴机械工业做贡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指导性技术文件》等,编译了《联邦德国技术准则》。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76年8月

第八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

法国

1979年9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加工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

昆明

1980年6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9年4月—1965年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5年1月—197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11月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1985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1980年—1985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1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7年5月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理事会秘书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国务院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陶亨咸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不断开拓进取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

“陶亨咸对机械工业和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程》评)

“他(陶亨咸)谦虚、好学、学识渊博,工作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坚韧不拔。他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学习和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是一位勇于创新、务实的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