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陆宝麟简介

陆宝麟简介

淘名人 2024-02-21 18:11 热度:

陆宝麟

陆宝麟(1916年6月19日—2004年4月9日),江苏常熟人,医学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陆宝麟于1938年从华西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9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担任讲师;1951年晋升为副教授;1952年至1958年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研究室副主任;1961年被任命为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1963年至1969年及1979年至1985年两度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陆宝麟对中国蚊类分类区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蚊虫的分类区系、生态习性、传病关系以及蚊虫的综合治理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宝麟

外文名:Baolin Lu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熟市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9日

逝世日期:2004年4月9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蚊科志》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6年6月19日,陆宝麟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城外的小镇白茅。

1928年,12岁时随当时在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的二哥陆近仁到苏州,就读于实验小学。夏季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他在中学时期就喜欢生物学科。每逢假日,他常到苏州、常熟一带的山林田野采集昆虫标本。

1934年,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在三年级时获BetaBetaBeta学会荣誉。在东吴大学读书时,他受刘承钊、陆近仁等教授的熏陶,养成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立志毕业之后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1937年秋,正当第四学年开始之时,日本侵华的炮火蔓延到苏沪,东吴大学迁往浙江吴兴。冬季,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学校被迫撤离。陆宝麟随二哥以及刘承钊教授等辗转经安徽、江西、湖北到达成都。为使学业不致中断,乃借读于华西大学生物学系。

1938年,从华西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生物学系的标本采集员,参加了峨眉山及西康境内的标本采集工作。

1939年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陆宝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区系分类研究方面,1974年,陆宝麟受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委会的委托,主持中国蚊类区系分类研究,并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编研《中国蚊科志》,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的内容之一。在编研过程中,为了扩大所知种类,补充实物标本,他曾连续5年率领研究小组深入滇、川、桂、琼、浙、闽、皖等省(区)的丛林山地,进行蚊类采集调查。同时他承担了全志2/5的编研和全志的审订工作。《中国蚊虫志》共分上下两卷(《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八卷和第九卷,科学出版社,1997),包括总论六章、蚊科各阶元的分类系统和成蚊幼虫检索表,以及361种和亚种成幼鉴别特征、形态、地理分布等的记述。他不仅纠正和澄清了不少过去错误记载和混淆分类,而且对有些分类阶元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中国蚊类分布地理区划。该志是中国蚊类区系分类研究的总结,代表中国这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0年

世界卫生组、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环境治理控制媒介联合小组(PEEM)成员

1980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委会委员

1982年—1987年

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1987年

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疟媒介生物学和控制专题委员会委员、蚊虫控制组组长

1987年

中国昆虫学会名誉理事

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寄生虫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预防医学咨询组顾问

1989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和控制学会名誉委员


《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杂志》等编委或顾问


英国皇家热带并暨卫生学会成员


美国昆虫学会成员


美国蚊虫控制协会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陆宝麟为提高中国昆虫学领域在国际中的地位、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医学昆虫特别是蚊虫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对中国四类蚊媒病即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都做过深入研究,为基层部队的蚊虫防治、流行病预防和官兵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陆宝麟是中国国医学昆虫学的开拓者,他为人正直,敢于坚持整理,科学作风严谨,并重视人才培养。(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