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于天仁简介

于天仁简介

淘名人 2024-02-21 18:29 热度:

于天仁

于天仁(1920年2月4日-2004年5月22日),山东郓城人,土壤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于天仁194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45年—195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佐;1950年—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53年—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6年—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5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于先生长期从事水稻土和红壤的电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天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0年2月4日

逝世日期:2004年5月22日

毕业院校:西北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山东郓城

人物生平

1920年2月4日,于天仁出生于山东郓城。

1928年,入读本村小学。

1933年,考入山东菏泽中学。

1941年—1945年,就读于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

1945年—195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佐。

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53年—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3年—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秘书。

1956年—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9年—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化学研究室主任。

1961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电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1984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5月22日,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于天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天仁根据电分析化学的原理并结合土壤的特点,发展了土壤电分析化学。系统地阐明了水稻土中以氧化还原为中心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对氧化还原条件的鉴别从定性的阶段发展到定量的阶段,并阐明了其数量因素与强度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性质,丰富或修正了主要来源于对恒电荷土壤的研究的一些土壤化学理论。建立了以土壤中的带电粒子(胶体电荷、离子、质子、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为中心的土壤电化学体系,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

1961年,于天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电化学研究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04年5月22日,于天仁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著中文、英文学术著作13部,其代表论著有《土壤的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电化学方法及其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土壤化学原理》《土壤分析化学》《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土壤和水研究中的电化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45年12月

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助理会计

1948年12月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助理会计

1950年4月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助理会计

1956年12月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壤农化委员会秘书

1983年—1987年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5年—1993年

《土壤生物学和肥力(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编委

1986年—1987年

国际土壤学会土壤胶体表面工作组委员

1989年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大学客座教授

1992年

美国印第安纳(Indlana)大学客座教授


《国际水稻土讨论会论文集(英文版)》副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文以报国

于天仁三岁时,其父亲就因病去世,由其母亲带着他和哥哥生活。高中毕业时,日寇入侵中国,为救中国他投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至国民党基层连队,但军营中贪污、走私成风,军饷被克扣到买不起一双鞋子,于天仁愤而举报,予以揭露,最后被报复,并被开除出军队。后来考取了西北农业大学,接受了先进思想,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婚姻家庭

于天仁育有两个儿子,于雷和于宙。

多才多艺

于天仁热爱生活,喜欢摄影、古典音乐和旅游。他把家中的小储藏室改装成暗室,教其两个儿子冲洗底片,显影放大。

人物评价

“于天仁为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土壤电化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建树,已经成为土壤科学的一座丰碑。”(时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周健民评)

“父亲(于天仁)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光明磊落、事实求是的高贵品质,是我们学习终生的楷模。”(于天仁之子于雷、于宙评)

“于天仁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科院党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