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肇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卢肇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2007年12月28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福建省福州市
人物生平
1917年11月17日,卢肇钧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
1930年,入读三基初级中学。
1933年,入读北京汇文高级中学。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曾在北平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物理系各借读半年。
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就学土木系。
1941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1941年—1944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
1944年—1945年,任滇缅公路工程局助理工程师。
1945年—1947年,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
1947年—194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从事研究土力学,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8—195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土力学博士研究生兼助理研究员。
1950年,调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950年—1952年,在唐山交通大学教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979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工程
主要成就
卢肇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卢肇钧在20世纪50年代主持研究盐渍土和软土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提出了硫酸盐渍土的松膨性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路基。制定了软土的试验和设计标准。在主持新型支档结构项目时,提出了一种锚定板档土结构形式及其相应的计算理论,该形式在国内许多部门和日本被采用。在膨胀土和裂土的基本性质研究方面,首先获得了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并发现非饱和土的吸附强度与其膨胀压力的相互关系。
学术论著
卢肇钧一生的主要论文著作有《路堤高填土的密度》《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地基的研究报告》(卢肇钧、杨灿文等)《盐渍土路基工程性质的研究》(与杨灿文合著)等20篇。
科研项目
卢肇钧在“裂土基本特性及其在路堤、路堑、边坡工程中应用技术条件的研究”项目中,负责非饱和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该研究项目于1989年被列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0年又被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研究中心”列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1986年 | 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
1983年―1984年 | 同济大学道交研究所兼职教授 |
1986年—1990年 | 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 |
1987年—1990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组第二届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卢肇钧的父亲卢学孟,曾留学法国,曾在郑州任陇海铁路局长。母亲陈复生,上海市人。卢肇钧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
人物评价
卢肇钧同志一贯注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作风,他的学术观点和严谨学风对广大科技工作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评)
他(卢肇钧)长期领导中国土力及基础工程学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对推动土力学学科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福建省科技馆评)
卢肇钧是中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校友总会评)
卢肇钧为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中国建筑业地基加固技术的发展,解决和研究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土工技术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铁路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