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南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楼南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22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2008年1月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
1922年12月13日,楼南泉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2年,楼南泉考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6年,楼南泉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酚醛树脂的研究》获得中国化学会颁发的“楚清”奖。毕业后进入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氨厂化学研究部工作,担任研究技术员(至19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楼南泉进入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并在该所历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978年,楼南泉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在全国科学规划讨论中,他率先倡导在中国国内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并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开展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的研究。
1979年,楼南泉和曾宪康首次代表中国化学家参加了
主要成就
楼南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楼南泉早年从事催化反应及异相催化理论研究,在CO+H2合成液体燃料研究中与他人合作获得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参与主持固体和固液火箭推进剂研究和发动机燃烧试验,研制成功过氯酸甲基六次甲苯四胺推进剂药柱。70年代合作开展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成果。1978年以来,创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在中国国内率先建造了大型交叉分子束装置和其他多套精密的研究设备。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术深入探讨了金属原子与多种氧化物的反应动态学,在反应机理、新生产物态分布和能量配置、分子间传能以及分子空间取向在反应动态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他还开展有关飞秒激光控制化学反应的研究。
交叉分子束态—态反应动力学及分子传能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楼南泉于1978年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研究,组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造了中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 | 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84年 | 《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物理学报》主编 |
1986年 |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化学系或物理系兼职教授 |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90年,楼南泉患了前列腺炎、结肠炎,无名低烧和关节肿痛长期缠身。时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时期,他牵挂实验室建设,经常和同事们在病房讨论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
日常生活
楼南泉家里有一辆电动助力自行车,有时候还骑车到菜市买菜;单位里有一辆轻便摩托车,经常骑摩托车往返于食堂、办公室、医务室等地。他认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锻炼,比如上楼梯,比如骑车,没有必要花钱去锻炼。楼南泉喜欢不断改变,他说那样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接受的过程既是一种享受,也是对大脑的锻炼。
人物轶事
楼南泉是大连市科学奖励基金会的理事长。评奖过程中时有不同意见发生,为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到基层单位去调查研究。1994年,中国科学院投资30万美元在大连化学物理所建立飞秒激光系统,楼南泉主持这个项目的实施。美国一家激光器公司希望拿到这一合同。该公司聘请楼南泉
人物评价
楼南泉作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奠基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开拓者,多年来他在这块园地辛勤耕耘,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楼南泉率先在中国国内开辟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创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造了两大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装置,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术,深入研究了金属原子和各种氧化物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在反应机理、新生产物的态分布、分子间的传能和分子空间取向在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评)
楼南泉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交叉分子束态—态反应动力学、分子传能、固液火箭推进剂固体燃料的化学配方和发动机点火燃烧方案、合成石油的催化剂及流体化反应器中间放大试验等研究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