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宋大祥简介

宋大祥简介

淘名人 2024-02-22 07:53 热度:

宋大祥

宋大祥(1935年5月9日—2008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教授。宋大祥于1953年从苏州大学生物系毕业;195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派往法国留学;1988年至1993年担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调入河北大学工作,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25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逝世,享年74岁。宋大祥先后从事枝角类、淡水和寄生足类的分类区系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大祥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1935年5月9日

逝世日期:2008年1月25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蚂磺》、《中国农田蜘蛛》、《中国蜘蛛(英文)》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35年5月9日,宋大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在上海、杭州长大,小学期间就曾跳过级。

1949年,14周岁的宋大祥在读完高一第一学期后,直接考入了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系。

1953年,从苏州大学生物系毕业。

195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

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

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

1979年,被派往法国留学。

1988年11月—1993年12月,担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调入河北工作,起初是在石家庄。

1999年,调入河北大学工作,担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1月25日19时40分,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逝世。

主要成就

宋大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宋大祥早期研究甲壳动物挠足类、枝角类及环节动物烃类的分类区系和生物学。最早提出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受阻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学术上首次揭示了医蛭的生殖全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蛛形学动物的系统学研究,解决了蟹蛛科、狼蛛科、平腹蛛科和肖峭科等科中的许多种属的分类问题。同时对纺器、听毛、染色体、精子的发生和包装进行了研究,对某些分类单元的系统学提出新的见解。建立2个新亚科14个新属,已发现300余新种。

学术论著

宋大祥编著有《蚂磺》《中国农田蜘蛛》《中国蜘蛛(英文)》以及《中国动物志》中有关“淡水挠足类”、“蟹蛛科”、“平腹蛛科”和“肖蛸科”等卷。

学术交流

宋大祥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联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登堡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9年—1994年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94年—1999年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4年

国际动物学大会执委会领导成员

2005年

河北省院士联谊会会长


法国国际蜘蛛文献中心(CIDA)理事


中国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动物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濒临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


《动物分类学报》主编


《生物学通报》副主编


《中国动物杂志》副主编


《蛛形学报》副主编


《科学》和《生命》科学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宋大祥院士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把科研事业和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为中国蛛形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光明日报》评)

宋大祥作为中国蛛形动物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位院士,来到河北大学后,工作重点不是带学生野外采集,更主要的工作是从事这些枯燥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工作,对河北省乃至中国动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北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