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青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浩青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14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2010年7月18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4年4月22日,吴浩青出生于江苏宜兴丁沙镇农村,小学未毕业就考上了宜兴县立中学。
1928年,考取江苏省苏州中学校。
1931年—193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35年—1936年,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
1936年—1936年,由于太仓师范学校缺少教员,吴浩青被特派去该校代课,抗日战争爆发后,太仓师范学校停课。
1939年—1941年,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
1941年—1945年,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1945年—1952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任教。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执教,历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
195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担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8年,与田昭武、查全性、杨文治4人组团参加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年会,并由教育部批准加入成为会员。
1980
主要成就
吴浩青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浩青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作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作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V,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在应用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有关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海军用海水激活电池,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电解液和飞行平台用电导液等。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了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确认阴极反应是锂在氧化铜晶格中的嵌入反应,达到一定的嵌入度后可引起氧与铜间键的断裂而析出金属铜,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上的确证。
学术论著
截至2005年1月,吴浩青先后撰有《物理化学》《化学热电力》《电化学动力学》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吴浩青.钢样在磷酸钠溶液中氯离子存在的极化曲线与腐蚀曲线.化工学报,1957(1):1.
吴浩青.锑电极的电容及其表面性质.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8年 | 国际电化学会会员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89年 |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89年 | 第五届国际锂电池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90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
1990年 | 第二届亚洲固态离子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 |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吴浩青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在他4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他7岁时,被寄养到城里姨母家,上姨夫任教的小学。
婚姻家庭
吴浩青的夫人倪锦云,比他小5岁,是他在太仓师范代课时的学生。倪锦云后来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赶赴湖南蓝田和他会合,在乱世中二人缔结美满姻缘。老伴解放后参军,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人物评价
吴浩青是中国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学、科研人才,他的科研精神和学术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并已成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优良传统之一。(新华网评)
成果浩海上,育苗青天下。(书法家胡铁生评)
吴浩青健谈风趣、思维敏捷、极具亲和力、记忆力超强。(《香港文汇报》评)
吴浩青的研究成果一直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他一直坚持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
吴浩青学术造诣深厚,成就卓著,执教整整75年,桃李满天下,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评)
人物影响
吴浩青奖学金
2008年4月22日,吴浩青95岁寿辰之时,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设立了“吴浩青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