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克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乐清
出生日期:1939年3月2日
逝世日期:2013年7月20日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9年3月2日,王克明出生于浙江乐清。
1957年,毕业于温州中学。
1957年—1961年,在山东大学物理系、物理二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进修学习。
1980年—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作访问学者。
1993年,在美国奥尔贝尼大学作高等访问学者。
1994年—1998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8年—2013年,先后任山东大学物理系、物理与微电子学院、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6月,出席山东大学物理学院200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11年—2013年,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7月20日,在济南逝世,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王克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克明系统研究了重离子注入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和损伤分布;发展了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离散的有效计算方法;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沉积法制备掺Er的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方法。在离子束光电晶体材料改性的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氧化物光电晶体形成光波导的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并进一步揭示了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他所提出的利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方法在若干种重要的氧化物功能晶体材料上制备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模式是对传统的“高能高剂量轻离子”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首次利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在铌酸锂、BiBO以及钒酸钇等晶体上形成了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波导的形成机理。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7月,王克明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王克明.绝缘体中的辐照效应[J].国际学术动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4年8月 | 山东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副理事长 |
1998年8月 | 山东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理事长 |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加速器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国际波姆物理学会科学成员 | |
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务院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 |
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 | |
第十八届离子束材料改性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 |
第二届中韩先进信息功能薄膜研讨会大会主席 | |
第五届亚欧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国际会议联合主席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王克明的祖父是种田人,父亲是革命烈士。
婚姻家庭
王克明的妻子黄慕斌曾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
人物评价
“王克明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乃至国际核技术科学的应用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人民网评)
“王克明为中国在离子注入光波导研究领域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山东大学评)
“他(王克明)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学术界和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物理学家王广厚院士评)
人物纪念
王克明铜像
2017年5月27日,温州温籍院士风采园竣工开园,2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温州籍院士雕塑在这里一一呈现,雕塑整体采用铸铜锻造,高度按照院士实际身高的1.2倍来打造,每座雕塑一侧还设有介绍牌,上面刻有院士名字与成就简介,这其中就包括王克明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