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正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东阳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
逝世日期:2013年7月30日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6年11月8日,李正武生于浙江东阳吴宁镇。
1924年,入读于浙江省东阳县立小学。
1925年,从浙江省东阳县立第一小学毕业。
1926年8月,入读于浙江省东阳县立中学。
1930年,从南京东方中学毕业;9月,升入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中部。
1932年1月,转入到杭州中学高中部。
1933年,转到浙江省立金华中学。
1934年6月,从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高中毕业;9月,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8月,从国立清华大学毕业;12月,被贵州省政府委任为气象所测候员。
1940年8月,在江苏医学院任助教。
1943年,在江苏医学院任讲师。
1944年8月,任复旦大学讲师。
1945年9月,任交通大学副教授。
1947年9月—1951年,就读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辐射实验室研究员。
1954年7月,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任物理学者。
1955年1
主要成就
李正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李正武在轻原子核反应方面完成多项实验研究,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确的直接实验测定;提出了带电粒子活化分析方法;是中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7月,李正武在《等离子体科学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核科学与工程》等期刊上共发文30余篇,代表论著有《爱国斯坦常数的精密测定》《带电粒子活化分析》《轻原子核质量》《中国的受控聚变研究》等。
[1]王爱科,程发银,董家齐,等.球形环研究概述[J].核科学与工程,2003,23(1):79-85.
[2]李正武.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发展的里程碑[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6(03):3-5+10.
[3]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委员会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委员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2年—1978年 | 585所革委会副主任 |
1979年5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分卷等离子体编写组主编 |
1980年 | 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 |
1980年 | 《核聚变》(1982年更名为《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主编 |
1980年 | 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中国区理事长 |
1980年12月 | 中国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
1982年12月 | 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83年6月—198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3年9月 | 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成员 |
1988年3月—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8年10月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李正武的父亲李光白曾在东阳县立小学和东阳县立中学任教师,在国民政府时期担任过浙江省松阳县县长秘书、江苏省淮安县县政府秘书、浙江省泰顺县县长等职;李正武的母亲是卢松卿;李正武在家中排行第三,共有兄弟姐妹8人,按年龄依次排序为:李顺先(女)、李允先(女)、李正武、李正理、李晓虹(女)、李正民、李迈(女)、李正则(女)。
婚姻家庭
1940年2月,李正武与大学同学孙湘结婚,两人育有一子一女,1941年7月13日,女儿李漱碚出生;1955年7月12日,儿子李启平出生。
人物评价
“李正武为中国核能与核聚变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无愧为中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李正武在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界具有崇高威望,为核聚变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评)
“李正武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为核聚变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评)
“李正武在发展中国科学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省物理学会评)
人物纪念
李正武雕像
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矗立着李正武的半身雕像,用以铭记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这种甘于平淡、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