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彭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31年2月5日
逝世日期:2014年7月12日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31年2月5日,张彭熹出生于天津。
1947年,考入天津市市立师范学校。
1952年9月,入读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天然气专业。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地质研究所西北地质室。
1958年,任兰州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室副主任。
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4年7月12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张彭熹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彭熹从事柴达木盆地盐湖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自新生代以来柴达木古湖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全过程,建立了内陆盆地盐湖成盐演化成矿模式,对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提出了深部CaCl2(氯化钙)型水作用的观点,丰富了大陆盆地成钾理论。从事湖泊沉积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建立了微量生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单体生物壳微量元素、盐类矿物流质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物质成分分析,为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学术论著
截至2014年7月,张彭熹出版发表的代表作有《中国盐湖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柴达木盆地盐湖》《西藏盐湖》《内蒙古盐湖》《新疆盐湖》《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等。其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刘卫国,彭子成,张彭熹,等.硫酸盐矿物U-Th热电离质谱测年方法探讨[C]//中国物理学会第六届质谱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0.
[2]应绍奋,陈克造,鍾富道,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0年—1994年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1993年—1998年 | 第四届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
1994年—1998年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98年—2003年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
2003年—2008年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
2006年 | 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
青海省环境学会顾问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彭熹出生在天津一个工人家庭,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五口人靠父亲的工资维持,张彭熹6岁时父母送他读书。在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只能靠母亲做针线活和姐姐的微薄工资过活。张彭熹小学毕业后,家境的贫寒使他无力继续求学,只能到铁路部门做了学徒。三年后,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张彭熹考入中学继续求学。张彭熹的姐姐不幸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1947年,只读过几个月中学的张彭熹考入天津市市立师范学校读书。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彭熹在一所小学当了教师。
人物评价
“张彭熹同志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盐湖地球化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中国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问,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胸襟是盐湖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其志可鉴,其德可颂!”(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评)
“张彭熹是盐湖地球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对组建科学院系统的盐湖科学专业队伍作出了贡献,是盐湖地学的开路先锋,是盐湖科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评)
“张彭熹不仅在盐湖地学领域成绩突出,而且在盐湖化学、化工的科研组织工作中成绩显著。他学术思维活跃、学风严谨正派、国际联系广泛,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国盐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人物纪念
张彭熹奖学金
张彭熹去世后,其亲属秉承他的遗愿将抚恤金全额捐赠给青海盐湖所,用于支持科研工作和研究所发展。青海盐湖所用所赠捐款设立了“张彭熹奖学金”,用于奖励那些立志为盐湖科技事业奋斗的学子,让这笔捐款在盐湖科技事业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