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垣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维垣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莆田市
出生日期:1921年12月15日
逝世日期:2015年11月17日
毕业院校:美国哈佛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21年12月15日,黄维垣出生于福建莆田城厢东里(今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一个名师之家。
1938年9月,黄维垣考入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
1941年秋天,黄维垣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但由于不久北平沦陷,他只能继续留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3年7月,黄维垣毕业前一年就被校方聘为助教。
1945年7月,黄维垣任教于福建海疆学校。
1947年4月,黄维垣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导师是孔宪保教授。
1949年9月,黄维垣从岭南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2月,黄维垣被当时的岭南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朝明教授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有机化学家L.F.Fieser教授的指导,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
1952年6月,黄维垣从哈佛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有机化学哲学博士,之后继续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5年6月,黄维垣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中国。9月进入
主要成就
黄维垣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维垣早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甾体药物合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末,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为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研制出一系列关键的含氟材料,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氟化学领域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
黄维垣的硕士论文选了中草药葶苈子的化学成分研究作为论文题目,从中分离到一个含氮的化合物,发现是个已知物,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194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L.F.菲泽(Fieser)教授的实验室发展了一个新方法,把牛胆酸的12-位羟基转移到11-位。
1955年黄维垣回到中国,继续在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甾体化学方面开展工作。当时他的比较基础性的一项成果是用化学转化进行构型相互联系的方法,测定植物甾醇的C24绝对构型。1958年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随后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他的研究工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2年—1987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85年—1993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 |
1986年—1990年 |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长 |
1988年—1995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 |
1989年—1992年 |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 |
1992年—1995年 | 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
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五届主席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黄维垣的父亲黄益三曾任福建协和大学和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母亲操持家务。黄维垣小时候的愿望是“做个医生,济世救人”。
婚姻家庭
1947年,黄维垣与陈玉凤喜结良缘。1955年,妻子陈玉凤得到了赴美留学的签证,但是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善解人意的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赴美攻读研究生的梦想,而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人物评价
黄维垣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奠定了基础。之后在有机氟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为合成全氟烷基亚磺酸和磺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新方法,从而发展了氟烷基亚磺酸、氟烷基磺酰溴和氟烷基磺酰碘的化学。他还先后为氟油、含氟塑料、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及全氟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黄维垣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中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
2011年,中国化学会设立了以黄维垣名字冠名的“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