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社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薛社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新会县
出生日期:1917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2017年3月10日
毕业院校: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细胞学进展》、《男性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图谱》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7年10月26日,薛社普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竹湾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公费生。
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46年,通过了公费留学考试,成为当时生物学系里唯一通过的学生。
1947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
1951年,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应沈其震先生的邀请,回国工作。
1951年—1955年,担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
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195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任教授。
1956年—1958年,担任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副研究员。
195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副主任。
1959年,担任组织胚胎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1973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形态系主任。
197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
薛社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薛社普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中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育药棉酚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胞质体杂交模型,发现波型蛋白基因被抑制与去核有关,揭开了哺乳动物红细胞自然去核之谜和去核的双期相现象,在中国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胞质中存在能逆转恶性分裂、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末分化的“红细胞去核分化因子(EDDF)”,提纯的活性物质对转化及肿瘤细胞有高活性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分化作用。克隆了不同阶段终末分化期相关因子的基因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结构。提出核浓缩理论和藉以终止肿瘤细胞恶性分裂的治癌新概念。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3月,薛社普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细胞生物学分册》《组胚学与组织学基础》,与他人合作主编了《细胞学进展》《男性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图谱》等学术著作。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1994年 | 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和第九届理事长 |
国际解剖学联合会理事 | |
国际形态科学会委员会委员 | |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学男性组评议委员 | |
“干细胞新药研发及临床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
《发育生物学报》(英文版)主编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薛社普因家境穷苦,他到9岁还没有念书。1926年,薛社普的年仅39岁的母亲因操劳过度病逝,此后他被寄养到二姑母的家里,姑母让他进入古井小学读书。
人物评价
薛社普是中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在细胞生长与分化调控研究领域开创了红细胞排核机制的研究,关于男性节育药研究的成果论文被视为权威论文,对生殖生物学和细胞药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属全国首创。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薛社普作为一个细胞生物学家以及生殖生物学家,在细胞分化调控的研究和生殖调控的研究方面贡献卓著;同时作为院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展现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章静波教授评)
薛社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胚胎和细胞学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关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研究方面做了当时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