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吴旻简介

吴旻简介

淘名人 2024-02-22 17:52 热度:

吴旻

吴旻(1925年12月16日-2017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肿瘤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旻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1952年任武汉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医师;1954年—1957年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病理室助理研究员;1961年获得苏联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博士学位;1961年—196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医学遗传组助理研究员;1974年—2017年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细胞生物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2002年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终身研究员;2017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吴旻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肿瘤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旻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2017年10月16日

毕业院校:苏联医学科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曾用名:吴铭祖

籍贯:江苏常州

人物生平

1925年12月16日,吴旻出生于北京。

1932年—1937年1月,先后就读于常州崇贞小学、南京清源小学和香铺营小学。

1937年2月—1940年5月,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武汉私立正衡中学、常德中学、贵阳中学、合江桂溪元教育部第六中山中学。

1941年2月—1943年8月,就读于四川永川国立第十六中学。

1943年10月—1949年7月,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7月,从同济大学毕业;同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教。

1950年8月—1952年5月,任武汉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医师。

1952年5月—1954年7月,任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系助教。

1954年7月—1957年8月,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病理室助理研究员。

1956年9月—1957年10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

1957年11月—1961年7月,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毕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吴旻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1961年,吴旻开创了苏联和中国的现代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1974年,开始对中国北方食管癌的遗传病因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过遗传学分析对食管癌高发区进行规模预防以降低发病率的策略。1983年,开始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着手分离中国食管癌的易感基因(抑癌基因),试用维甲酸等促使癌细胞分化成熟,应用抑癌基因和分化基因进行癌症基因治疗,分析食管上皮癌变过程各阶段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建议并参与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学的启动和发展。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0月,吴旻以中文、俄文、英文发表论文及科普、报刊文章 400 余篇,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何洪智,赵晓航,张立勇,等.蛋白质泛素化降解途径与肿瘤发生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12):4.

[2]刘连新,周津,王秀琴,等.凋亡相关基因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表达概况[J].中华肿瘤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0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成员

1981年

中国遗传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1981年—1991年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3月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1982年3月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科学基金组成员

1984年4月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5年2月—1992年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5月

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顾问

1985年10月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全国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6年11月—1994年5月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第一、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9年6月

世界科教文(UNESCO)和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专家组成员

1990年5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遗传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1991年5月—199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

1992年—1994年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吴旻的父亲吴贻荪只读过几年私塾,靠自学考上了北平的报务员训练班,毕业后成为三等报务员并留在北平。吴旻的母亲丁韫如曾读过初中。吴旻小名鑫宝,学名吴铭祖(吴旻是上大学时改的名字)。吴旻出生几个月后,就随父母回到了南方。尽管家中随着吴旻三个弟妹的到来经济日趋拮据,从未上过学的吴贻荪还是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吴旻身上。

婚姻家庭

吴旻的妻子彭仁玲1955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学院,是1959年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是吴双,一家四口都学医。

人物评价

“吴旻是中国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在普及遗传医学知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科技日报》评)

“吴旻是中国医学界的精英,在他身上有着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评)

“吴旻开创了中国的人体细胞遗传学新领域,是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评)

“吴旻是中国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中国现代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奠基者,中国人类基因组项目的倡导者和启动者。”(《遗传》评)

人物纪念

基金命名

为了奖励在医学遗传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才,2013年,中国遗传学会设立“吴旻医学遗传奖”,包括“吴旻医学遗传贡献奖”和“吴旻医学遗传创新奖”两个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