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枢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金坛市
出生日期:1933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2018年2月11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小秦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川西磷酸岩》
主要成就: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和1987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获“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人物生平
1933年7月23日,孙枢生于江苏省金坛。
1950-195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1953年,(国家批准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53-1956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地质等研究。
1957-1960年,任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小兴安岭地质队队长。
1961年初-1962年初,在北大进修有机化学课程。
1962-1965年,研究四川盆地西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磷块岩和磷铝质岩。
1965年8月-1966年7月,参加中国科学院河南禹县四清工作队。
1966年8月-1973年7月,接受湖南锰矿、援阿磷块岩物质成分、遵义锰矿石铁的存在形式、河北丰宁磷矿地质、以及有关地震地质工作等任务。
1973年7月-197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河南确山五七干校劳动学习。
1974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对川、滇、桂、湘、鄂、豫和晋等省十多处磷块岩和沉积铁矿开展调查和研究。
1975年下半
主要成就
孙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6至2010年,孙枢共承担国家、部委和部门科研任务15项,国家、部委和部门战略和咨询研究项目13项。
1953-1956年期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沉积学研究。
1953年,孙枢随侯德封所长、叶连俊主任赴湖南、广西和江西等地调查了多处锰矿床,并在湘潭发现大型原生沉积碳酸锰矿,这一研究工作为解决当时钢铁工业对锰矿资源的急需做出重大贡献。
1956-1960年,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自1957年起领导小兴安岭地质队,合作完成《中国东北北部地质概况》专著和有关地质图件,主持完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专著。
1962年~1965年期间,孙枢同合作者一道研究四川红色盆地西北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和磷酸盐岩,对磷矿成矿时代提出新观点,提出磷块岩和沉积磷酸盐岩新类型。
1970年代后期,在地质部、冶金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富铁矿会战期间,孙枢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
社会任职
孙枢曾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南京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和名誉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和河南大学客座(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名誉(荣誉)教授。还先后担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委员会副主任、何梁何利基金奖评选委员会委员、Shen-SuSun基金会主席。
孙枢先后当选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199项国际工作组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PSA)执行局委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期评估国际委员会委员兼分析研究培训系统(START)评估国际专家组主席,还担任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ICSU-SCOPE)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人物评价
孙枢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在学术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版多部专著,发表200多篇论文,培养的学生多已成为科研、教育的骨干,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孙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技管理专家和地学、资源环境领域战略科学家,有多层次的组织管理工作和科学咨询直至参与国家层面的科技规划的丰富经验,为我国有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十多个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为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国有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枢先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学风严谨、学识广博、团结协作,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光辉人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孙枢先生,沉痛悼念孙枢先生!(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