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林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郝柏林
外文名:Bailin Hao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4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2018年3月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前苏联哈尔科夫国立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生物信息学手册》《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4年6月26日,郝柏林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河北正定。
1940年,郝柏林在重庆沙坪坝进入中央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
1946年,郝柏林念初一时,读了十来本学校图书馆的天文科普书,升至初二时,因为物理老师讲得好,他立志要学习理论物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读初二的郝柏林参加了各种政治活动。在此后至高中毕业的8个学期里,郝柏林做了7个学期的学生会工作,而且在学生会的职位是公开竞选得来的。
1952年9月30日,郝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郝柏林中学毕业考大学时,填报的三个志愿是北京大学的物理系、数学系和哲学系,最后被分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留苏预备部)。
1954年,郝柏林经过9个月的俄语学习和3个月的“忠诚老实运动”之后,被派往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组织分配给他的学习专业是矿山工业的经济和组织。这并非他内心喜欢的专业,但作为学生干部他只能服从。他在努力学好所有专业课的同时,还自己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郝柏林主要从事理论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果。
1960—1970年代,郝柏林求得了三维伊辛模型的一个封闭近似解。在197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用骨架图方法把连续相变临界指数计算到高阶,是中国大陆物理工作者对重正化群早期发展的唯一贡献。在1980—1990年代,他与合作者一起,发展了实用符号动力学,特别是得到“字提升”、暗线方程、对称破缺选择定则、常微分方程周期解谱等结果。在1984—1994年,他完全解决了多峰连续映射在整个参数空间中周期轨道数目的计数问题。2004年,他提出了从完全基因组数据出发、不用序列联配来构建细菌亲源关系的组分矢量方法,对构建整个生命之树作出了许多工作。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3月,郝柏林发表文章350余篇
社会任职
郝柏林兼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嘉庚国际学会常务董事;《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主编和多种中外文学术期刊编委。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郝柏林的父亲郝景盛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学生,并在40年代担任过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人物轶事
郝柏林初中和高中都是学生会干部,可以每周“因公”旷课达30小时。学期结束考试,老师给了郝柏林及格分数,但他经过检查发现自己实际并没有达到及格线,于是向老师提出疑问。结果老师将所有学生召集起来开会,问同学们像郝柏林这样的学生应不应该给及格。郝柏林的同学当然回答:应该。尽管最后的成绩单上依然是及格分数,但郝柏林事后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分数是不真实的,这也为他以后坚持学习埋下伏笔。
“文革”动荡之际,郝柏林受到的冲击不是最严重的。造反派虽然把他赶出了执行国防任务的队伍,但不久认为他的问题已查清楚,可以“抓革命、促生产”,便把他派到了胰岛素晶体结构分析组参加劳动,跟随梁栋材先生标胰岛素的每一个原子的坐标。他的具体任务是从窄行打印机输出的纸带把数字抄到坐标纸上,再绘出电子密度线。这期间
人物评价
郝柏林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果。(中国科学院评)
郝柏林院士在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对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辐射场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中国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物理学家,是中国生物信息学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复旦大学评)
郝柏林教授是中国最富才华和最全面广博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在范围很广的诸多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生物学:他开创了研究细菌进化途径的多维方法。事实上他称自己为一名游击队战士,我很以为然。(1957年诺贝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