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尊琪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尊琪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42年6月3日
逝世日期:2018年5月28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广东潮阳
人物生平
1942年6月3日,林尊琪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
1959年9月,林尊琪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1964年7月,林尊琪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实员。
1968年7月,林尊琪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
1973年2月,林尊琪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固体激光组长(至1976年4月)。
1976年4月,林尊琪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激光等离子体诊断室副主任(至1980年5月)。
1980年5月,林尊琪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卢瑟福实验室中心激光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实验)学习(至1982年8月)。
1982年8月,林尊琪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六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装置和等离子体实验物理)负责人(至1985年12月)。
1986年1月,林尊琪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高功率激
主要成就
林尊琪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尊琪研究高功率激光空间传输的基本物理问题,在神光Ⅱ激光装置研制中创新解决了同轴双程主激光放大器的新型空间滤波技术、全激光系统像传递技术、新型三倍频模拟光技术、三倍频稳定高效转换系列技术、神光Ⅱ高效全光路系统自动准直技术等难题,推动了激光驱动器研究能力的质的跨跃。完成神光Ⅱ激光功率平衡、精密瞄准、远场焦斑旁瓣分布研究等多项装置精密化工作。研究激光在高密度等离子体冕区传播的多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发现若干重要新现象。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2年 | 六路钕玻璃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87年 | 宽频带、窄频带激光打靶的相互作用比较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0年 | 激光等离子体内爆动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02年 | 神光II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5年 | 神光II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年—1997年 | 攀登计划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 |
1993年—2000年 | 863 ICF激光驱动器单元专题专家组组长 |
2013年— | 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林尊琪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治远是中国首批工程设计大师之一,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设计安装者,曾在开国大典中站在毛主席右侧为升旗过程保驾护航。
健康状况
在巨型激光系统“神光Ⅱ”研制期间,身为该项目技术总指挥的林尊琪在几年时间里三天两头连轴转,长期压力巨大的工作使得林尊琪积劳成疾,给健康带来了伤害:他的免疫力直线下降,疱疹、白癜风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永远的白色“记号”。知道患上了肺纤维化后,他担心留给自己继续攻关的时间不多了,夜里更是常常不成眠,只能靠吃安眠药维持。
日常生活
林尊琪每天骑着二八式自行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大约3公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2012年左右,后因他骑车摔跤,在众人的劝说下才不得不放弃。
人物评价
林尊琪长期从事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和X光激光研究,为中国惯性约束聚变激光驱动器发展解决了多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提出和发展了精密激光瞄准、激光远场焦斑旁瓣分布研究等多项创新科学技术,为中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精密化稳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负责了中国首个主动诊断光“神光Ⅱ多功能高能激光系统”、以色列国家激光装置和国家重大专项“神光Ⅱ升级激光装置”的总体设计和研制,为中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驱动器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林尊琪一生着眼国家需要,爱党爱国、坚守信念、治学严谨、勤恳敬业、诲人不倦,获得丰硕科研成果和多项殊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功率激光技术人才,并为中国惯性约束聚变驱动器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18年7月18日下午,在上海市科技系统“学习先进典型,增强创新动力”座谈会上,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邵建达以“‘神光’赤子”为题,介绍了林尊琪院士着眼国家需求,以毕生心血奉献“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研究,实现中国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研制能力重大跨越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