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宋玉泉简介

宋玉泉简介

淘名人 2024-02-22 19:53 热度:

宋玉泉

宋玉泉(1933年6月12日—2018年7月27日),河北张北人,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1955年9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分配至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任教;1980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任吉林大学教授;2018年7月27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宋玉泉长期从事对超塑性变形及其成形规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玉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籍贯:河北张北

出生日期:1933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2018年7月27日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3年6月12日,宋玉泉出生于河北张北。

1951年8月,考入北洋大学物理系。

1952年8月,转入南开大学。

1955年9月,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吉林工业大学(原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

1979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讲师。

1980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

1985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任吉林大学教授。

2010年6月,出席吉林大学2010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活动;9月,参加吉林大学2010年新生开学典礼活动。

2011年9月,参加吉林大学2011年新生开学典礼活动。

2012年9月,出席吉林大学2012年新生开学典礼活动。

2018年7月27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宋玉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宋玉泉从事金属材料超塑性的系统研究,在拉伸、胀形和挤压的力学理论以及实验方法等都有系列性的研究突破;对回转塑性精密成形领域的变形规律、成形工艺、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等进行了研究;2007年,参加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的研究,在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斜面无缝焊接、无负序供电、再生制动、高能储电和提高大容量蓄电池的温度适应范围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思路。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7月,宋玉泉共在SCI、EI检索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宋玉泉,王明辉,管晓方.自调式镦压挤胀复合液压机的研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09(09):1506-1510.

[2]宋玉泉,李志刚,王明辉,等.辊压板式复合楔横轧精成形机[J].中国科学:E辑,2009(10):4.

[3]柳岩,管晓方,宋玉泉.中国轿车走向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1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0年5月

浙江工业大学第9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年7月

浙江工业大学第10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6年11月

浙江工业大学第11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9月

浙江工业大学第12届学术委员会特聘委员


《中国科学》编委


《科学通报》编委


《机械工程学报》编委


《宇航学报》编委


《塑性工程学报》编委


《航空制造技术》编委


《金属成形工艺》编委


《锻压技术》编委


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所长


浙江工业大学跨校工作教授


吉林省知识分子联谊理事会名誉会长


吉林省发明协会理事长


长春市专家协会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


山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燕山大学兼职教授


辽宁工学院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在宋玉泉4岁那年的山西天镇,因他的父亲腿部中枪,无法躲逃,一家人在高粱地里躲过一劫。为了保命,全家搬回祖籍河北,在张北县坝上安家落户。在以后的几年里,父亲几次被日本人抓走,差点没了命,为了躲避战乱,一家人又搬到了北京。

婚姻家庭

宋玉泉的妻子是张学真。

人物评价

“宋玉泉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才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人生经历,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吉林大学评)

“宋玉泉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富奉献精神,在所属研究分支领域达到中国国内外领先水平。”(《中国机械工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