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洪朝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0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2018年8月19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人物生平
1920年10月10日,洪朝生出生于北京。
1936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南迁至长沙,他曾和同学商议好奔赴延安,后因交通封锁等原因,未能成行。
1938年,学校再度南迁,他随学校“湘黔滇旅行团”步行三千余里至昆明,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联大毕业后,在该校电机系做了4年助教。
1944年,同时通过了庚款留英和留美考试。
1945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洪朝生在美国普渡大学实习。
1950年,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实验室工作。
1952年,回中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任教,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组建低温物理实验室。
1961年,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
主要成就
洪朝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洪朝生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
1953年,洪朝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低温实验室,主持研制低温研究设备。1956年研制出了一台能够生产液氢的液化器。1959年成功实现了氦的液化。1970年,领导低温科研队伍,完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系统KM3和KM4低温氦制冷系统的研制任务,提供卫星上天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
学术交流
1956年1月30日到2月4日,“半导体物理讨论会”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大礼堂举行。会上,洪朝生首先对半导体科学发展的一般性问题作报告。
1956年12月,洪朝生随严济慈为团长的中
社会任职
洪朝生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洪朝生父亲洪观涛,1885年出生,又名洪光昆,1906年秋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比利时、法国8年。回中国后从事铁道技术工作,曾任陇海铁路潼关—西安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及铁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部教育局高级工程师。著有《道路工程学》(1934),译有大仲马著作《地亚小传》(后人译为《蒙梭罗夫人》,1923)。洪朝生母亲高君远,为出版家高梦旦之女。
人物评价
洪朝生大师虽然远去,可他身上科技报国、求索创新、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将被九三学社社员永远传承下去。(九三学社评)
洪朝生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他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坚持道德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的原则。洪朝生先生是一个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人,他清正刚直,为人低调,始终保持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本真。在长达70余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洪朝生先生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低温物理、低温技术、低温工程、超导物理、半导体物理等领域做出的业绩,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学人风范,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洪朝生先生永垂不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评)
洪朝生,作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温世界的拓荒人;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国栋梁的栽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