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乃本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闵乃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935年8月9日
逝世日期:2018年9月16日
毕业院校: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
主要成就: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材料概念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8月9日,闵乃本出生于江苏如皋西南重镇石庄的何家巷。
1948年,闵乃本进入南通唐闸敬孺中学(今南通市第二中学)学习。初中毕业后就读于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54年,毕业于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任上海锅炉厂技术员。
1955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9年毕业。
1959年9月留校任教,1959-1984年,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0—1982年,闵乃本与合作者共同发展了能显示位错线与位错网络的蚀象方法,确定了体心立方高熔点金属中构成亚晶界的位错结构与位错组态。他们首次观察到螺位错的端点双折射象并发展了包含内应力的弹光与弹性各向异性立方晶体中螺位错端点象的成像理论。
1982-1984年,应聘为美国犹他大学物理系访问副教授。
1986-1987年,应聘为日本东北客座教授,1986-1992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学科
主要成就
闵乃本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闵乃本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晶体生长、晶体缺陷与晶体物性研究。他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并制备成功钼、铌、钨等体心立方高熔点金属单晶体。闵乃本与合作者提出了各向异性变键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原子的多体交互作用在晶面对表面能、台阶能、表面粗糙化以及晶体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闵乃本将超晶格的概念由半导体推广到介电体,发现了一系列新颖的现象与效应,并且证明了这些现象与效应在光电子产业中有重大应用,例如非线性光学频率的转换、光学双稳、微波波段极化激元(Polariton)的激发等。他在该领域首次制备成功具有周期铁电畴结构的铌酸锂,稍后被称为光学超晶格、声学超晶格,或更一般地称为介电体超晶格;发现了铁电畴的自发极化矢量取向决定于生长层中的溶质浓度梯度,据此发展了制备介电体超晶格的生长层技术;并定量地证明了准位相匹配理论;将准位相匹配理论从周期超晶格推广到准周期超晶格(
社会任职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6-1992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学科组组长。
1987-1994年,任南京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1989-1993年,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1989年至2002年,历任国家人工晶体联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973计划光电功能材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
1992年,任国家教委科技委物理学科组组长。
1994年,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5年,任国家教委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7年,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
上海理工大学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
人物评价
闵先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九三学社社员的杰出代表和先进楷模,他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委许仲梓评)
以闵乃本院士名命名小行星,是对其几十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的褒奖和殊荣。(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评)
闵乃本院士是九三学社社员的骄傲,他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团结协助和开拓创新精神;为坚持科学发展、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委员会评)
闵乃本同志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拼搏奉献精神所感动,钦佩他淡泊名利,谦虚谨慎,质朴亲和的高尚品格,一定要学习闵乃本同志“把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乐于奉献精神。(九三学社无锡市委评)
闵乃本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精神,诚实合作与虚怀若谷的态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