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创天简介

陈创天简介

淘名人 2024-02-22 21:59 热度:

陈创天

陈创天(1937年2月18日~2018年10月31日),男,出生于浙江奉化斗门头,材料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9月,陈创天首次向国外同行报告B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引起国际激光界的关注。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之一——Laudise奖等奖项。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0月31日,陈创天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陈创天主要从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和发展。1976年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解释了各种主要类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并对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创天

别名:陈创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奉化市斗门头

出生日期:1937年2月18日

逝世日期:2018年10月31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7年2月18日,陈创天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市大桥镇斗门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新中国成立后,陈创天全家迁至辽宁省沈阳市,1954年考入沈阳二中。

1956年8月,陈创天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跟随众多名师,其中黄昆教“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王竹溪教“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郭敦仁教“特殊函数”,褚圣麟教“原子物理”,胡宁教“场论”。

1962年,陈创天前往中国科学院福州市的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卢嘉锡的指导下开始为期3年的化学学习,并且自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等知识。

1965年,陈创天选择非线性光学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方向,并得到卢嘉锡的支持。陈创天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以及理论推导工作,首先算出了钛酸钡晶体的非线性系数,随后又算出其他一些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贡献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创天主要从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和发展。1976年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解释了各种主要类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并对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合作者一起相继发现了β-BaB2O4(BBO)、LiB3O5(LBO)、KBe2BO3F2(KBBF)和K2Al2B2O7(KABO)等非线性光学晶体,其中BBO、LBO晶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激光科学技术领域和产业界。与相关研究组合作,使用KBBF棱镜耦合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Nd:YVO4激光的6倍频谐波光(177.3nm)和Ti:Sapphire激光的5倍频谐波光(156.0-160.0nm)输出。

2007年,陈创天与相关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Ti:Sapphire激光的4倍频、5倍频输出(200nm-170.0nm)和Nd:YVO4激光的6倍频输出(177.3n

展开阅读全文 ∨

获奖记录

科学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3Laudise奖获奖
2007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
1990中科院发明一等奖LBO晶体获奖
1990工业技术成就奖获奖
1989美国十大光电子产品奖获奖
1989第一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获奖
1987美国十大光电子产品奖获奖
1987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获奖
1986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

(以上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2010年)“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自主研制工程”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2006~2010年)。

人物评价

陈创天院士40多年的科研工作,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史,感受的是他对于自己理想与信念始终如一想执着与坚守。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这么一个群体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创新点亮民族之光。(《科学中国人》期刊)

陈创天的经历不能复制,但做科学研究不能功利主义,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我想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一点。(《中国科技史杂志》陈崇斌)

长达半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尽管遇到种种困难,陈创天院士从来没有改变过不断求索的科研之心,长达半世纪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生涯中,他淡泊名利、锐意进取、严谨治学。在这红歌唱响的时刻,让我们向陈创天这些为了祖国创新事业鞠躬尽瘁科研者们高歌一曲!(《祖国》杂志侯洁,李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