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邓起东简介

邓起东简介

淘名人 2024-02-22 22:37 热度:

邓起东

邓起东(1938年2月23日—2018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起东于1961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8年转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副所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领导组建了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201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邓起东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等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起东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双峰

出生日期:1938年2月23日

逝世日期:2018年11月6日

毕业院校:中南矿冶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天山活动构造》、《中国活动构造图 1:400万》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8年2月23日,邓起东出生于湖南双峰。

1951年—1956年,求学于长沙市第五中学(现长沙市雅礼中学)和长沙市第七中中学(现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

1956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

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质学家张文佑教授的领导下学习做科学研究工作。

1970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后,决定编制一张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邓起东被任命为组长主持工作。

1978年2月,转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副所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邓起东对中国华北及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新的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工作,系统编制了中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中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中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中国抗震设防标准。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4月,邓起东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5篇,编写《海原活动断裂带》《天山活动构造》《中国活动构造图》等14部专著。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4月,邓起东先后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奖励20项。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4月,邓起东先后培养2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多篇毕业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组建实验室

2011年,邓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9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委员


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


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处置专家组成员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地震地质》期刊主编


中南大学荣誉教授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邓起东常年野外奔波、加班加点的生活,让他的身体极度透支。47岁时,得了脑血栓;56岁,又患上心脏病;1997年1月,确诊为肾癌,左肾被切除。

人物评价

邓起东先生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贡献突出,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起东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评)

邓起东作为中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一直奋斗在地质科学的最前沿。他是中国地震地质与活动构造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构造地质、活动构造、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地震区划、地震机理与预测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