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定元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汤定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出生日期:1920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2019年6月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光电器件概论》、《红外辐射加热技术》
人物生平
1920年5月12日,汤定元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市。
1930年秋,汤定元进县城读小学五年级。仅读了一年,因遇上特大洪水,农村颗粒无收,失学在家。
1932年春,汤定元到县城读中学。初中毕业后,考进无锡高等师范学校,读了两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汤定元与同学靠沿路“求乞”步行到武汉,住进难民收容所。
1938年4月,被国民党教育部收留,分到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继续学习。仅读了三个月,7月就从师范部毕业,留在学校等待分配。而后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1942年,汤定元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8年3月,汤定元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汤定元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
1951年,汤定元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57年,汤定元加入九三学社。
1960年,汤定元在中国
主要成就
汤定元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汤定元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他在学校高压物理实验室工作,在A.W.Lawson教授指导下研究高压相变。他以金属铍(Be)做高压容器,研究X—射线通过铍容器摄取高压下样品的粉末衍射像。汤定元在工作中发现:金属铈(Ce)的晶体结构在高压(约大于12千巴)下仍保持大气压下的面心立方,但体积突变16.5%。在原子周期表中,铈是镧系稀土类元素中第一个有4f态的元素,压力的作用可解释成4f电子被“挤入”内部的空5d态——一种新颖相变。这一成果立得到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P.W.Bridgman和L.Pauling的重视。之后,他又研制成金刚石高压容器,得到25千巴的压力。汤定元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继续做博士论文工作,研究方向是利用这个新的高压容器研究碳酸钙(CaCO3)的相变。
1956年下半年,汤定元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进行锗的区域提纯的工作,并对锗光电导光谱分布做了测量研究,用表
社会任职
汤定元兼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技术物理系主任,曾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和第八届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人物评价
汤定元在把半导体红外器件成功地应用于中国探测、空间遥感方面,有开拓性贡献。(中国网评)
汤定元开创并参与研制成功十种光电器件和红外探测器,有一些已应用于人造卫星、军用和民用高科技装备中,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评)
汤先生一生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他写给国防科委领导的三封信直接推动了中国红外技术的发展。在他心中,汤先生也是一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始终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敏锐度,对攻关方向的准确把握,使技物所得以赶上甚至超越国际同行。在他心中,汤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工作放第一位,以科研事业作为人生最大乐趣。学习汤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求实创新。(2015年在汤定元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95华诞庆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评)
人物影响
2015年5月12日上午,汤定元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95华诞庆贺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举行,参会的有汤定元先生的“四代”学生、当年同事,兄弟单位的代表,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戴宁、丁雷主持,会前播放了汤定元先生纪录片——《荣誉使命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