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复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孔祥复
外文名:Hsiang-fu Ku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42年9月4日
逝世日期:2019年6月17日
毕业院校:范德堡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湖北阳新
人物生平
1942年9月4日,孔祥复出生于四川重庆(今重庆市)。
1969年,毕业于美国范德堡(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71年—1986年,任罗氏公司分子生物研究所(美国)生化部高级研究员、研究主任。
1986年—1998年,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化生理实验室主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2004年,任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
2004年—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首席教授。
2010年11月,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学院病理研究所终身教授、西南癌症中心名誉主任。
201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2019年6月17日,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孔祥复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孔祥复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阐明Met-tRNA的修饰及转录终止因子及它们在细菌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和机理;纯化了重组的人干扰素,结晶了第一个由重组得到的蛋白质-干扰素A;阐明了Ras基因和肿瘤的关系,发现Ras基因引起癌变需要磷脂酶C及神经生长因子对Ras信号的作用;以非洲蟾胚胎发育为系统,研究了骨形成蛋白(BMP-4)的信号转导途径,阐明了它们以及GATA基因对中胚层形成的影响,指出BMP-4具有抑制神经外胚层形成的作用;研究了多种来源於植物的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结构、功能及性质,阐明了HCG制品抗HIV的作用机理。
孔祥复在香港大学创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了癌症研究中心。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孔祥复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5本,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彭英,孔祥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功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1年 | 山东大学客座教授 |
2004年 | 天津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 |
2007年 |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学术顾问 |
2007年 |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港创新园科技顾问 |
2009年 | 中国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0年 | 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
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 | |
重庆市医学会荣誉副会长 | |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第九届编委会特约编委 | |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委员 | |
美国科技前沿发展委员会委员 | |
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兼职教授 | |
《生物因素(BioFactors)》编委 | |
《分子细胞生物学(Cell Mol Biol Res)》编委 |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客座教授 | |
协和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 |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 |
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 | |
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病毒学研究讲座教授 | |
中华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孔祥复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中度过了童年。7岁时,全家迁到台湾,父母教导他要“落叶归根”、“精忠报国”。孔祥复小小年纪就期待着学有所成、报效中国。
婚姻家庭
孔祥复育有两个儿子,孔令宾(大儿子)、孔令宸(小儿子)。
人物评价
“孔祥复是中国医学界的精英,在他身上有着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评)
“孔祥复是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和威望,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孔祥复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重庆晨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