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仁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卓仁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出生日期:1931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2019年8月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多项成果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生于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1953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
1957—1959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
1960年,卓仁禧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被提升为讲师。1978年提升为副教授。1982年提升为教授。其间,成功研制出长链烷基三烷氧基硅烷作为光学玻璃防雾剂,应用于多种光学玻璃器件作为保护涂层。
1983年—1984年,卓仁禧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984年,卓仁禧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这段时间,他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研究和高分子材料作为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功。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
1997年,卓仁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会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于多种光学器件作为保护涂层,长期保持其晶莹透明。80年代以来,系统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聚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新的溶液缩聚催化反应和脂肪酶催化含磷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近年来,还开展酶催化开环聚合反应和基因治疗高分子载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学术成就
卓仁禧在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功研制出长链烷基三烷氧基硅烷作为光学玻璃防雾剂,应用于多种光学玻璃器件作为保护涂层。
成功开展了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可降解聚磷酸酯、聚酯、聚氨基酸、聚乳酸和聚酸酐等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表征,同时研究上述高分子材料对抗癌药物、避孕药物和蛋白质的控制释放性能。还开展了高分子材料作为
社会任职
曾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主席。国内外杂志《PolymerInternational》、《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高分子学报》、《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JournalofReactivePolymers》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杂志编委。
外界评价
卓仁禧院士早期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70年代,他研制成功多种有机硅地“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作多种光学器件保护涂层。这些“光学玻璃防雾剂”不仅应用于各种炮镜、海上潜望远镜以及广大指战员使用的望远镜,涂上它们后格外清澈透亮。特别少有人知的是,他曾为毛泽东主席的水晶棺研制玻璃防雾剂。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去世。中央决定建毛主席纪念堂,把放有毛泽东遗体的水晶棺安放在里面供人们瞻仰。为保持优良的透明度,水晶棺需要玻璃防雾剂。国家有关方面通过武汉大学科技处找到了卓仁禧先生,要求尽快提供玻璃防雾剂。接到任务,卓仁禧先生如领军令,和他的助手们日夜忙碌,最后终于研制出新型光学玻璃防雾剂。运用这种防雾剂后,毛泽东主席的水晶棺长期保持着晶莹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