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曾融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福清
出生日期:1924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2019年10月2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人物生平
曾融生祖籍福建平潭,1924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父亲曾文基是美以美基督教会牧师。曾融生先在平潭读小学、初中,1937年转学福清龙田融美初中,1938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高一结束后在福清龙田融美附属小学教书,1940年回到英华中学继续学业。1942年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
1946年于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拿过两年陈嘉庚奖学金,同年留校做数理系助教。
1947年,曾融生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做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助手。当时顾功叙正在利用中国境内观测的重力加速度资料进行重力均衡的研究,曾融生帮助顾功叙做计算分析工作。1949年,顾功叙和曾融生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境内208处重力加速度测点之海陆均衡变差》的论文。
1950年,南京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融生在该所傅承义和顾功叙领导下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湖北大冶尖林山发现磁异常,并建议钻
主要成就
曾融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曾融生在中国首先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研究地壳构造,提出地壳的分区。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地震的多重性。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与合作者发现华北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和莫霍界面同为薄层顶面。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以及唐山震源区的深部构造,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1990年后,承担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并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它也适用于其他的陆—陆碰撞带。又着力研究大陆岩石圈构造和地震成因等问题,其论文《唐山震区的岩石圈构造及伸张盆地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1年他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有成就的人》(Men of achievement,第15版),同年美国传记协会也将他收入到《世界5 000名人录》(5 000 personalities of the world,第3版)中。
●深部构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曾融生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曾当选为国际岩石圈计划岩石圈构造和组成委员会委员,可控源地震学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幔软流圈研究组成员,荷兰《地球动力学》(JournalofGeodynamics)杂志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