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田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省桓台县
出生日期:1931年12月25日
逝世日期:2019年12月15日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1年12月25日,田波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
1950年,考入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的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
195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工作。
1962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开展亚病毒研究。
1981年,到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植物病理系做访问学者。
1986年,到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做访问学者。同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涉足医学病毒。
1990年,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维斯康辛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到英国苏格兰作物所和JohnInnes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1年至2015年12月,受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9年12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
主要成就
田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田波致力于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研究,主要从事HBV T-细胞分子免疫及囊膜病毒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剂的研究。他早年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研究,1954年起,研究病毒与高温对马铃薯花叶型退化的作用,发现病毒感染后在低温条件下马铃薯产生耐病性而不发生退化,阐明了花叶病毒、高温条件与马铃薯花叶型退化中的相互作用。提出的无病毒种薯生产方案,在中国广泛应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0%,经济效益达1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3年,他提出了转基因核酶对核内复制的病原更能发挥作用的设想,系统研究了病毒卫星核糖核酸防治其辅助病毒病害的机理,提出了卫星核糖核酸干扰致病的外壳蛋白进入叶绿体的假说,并提供了核酶能够在转基因马铃薯中完全抑制核内复制的类病毒的第一个例证,用所设计的切割马铃薯类病毒RNA的核酶基因转化马铃薯,可阻断类病毒复制,获得抗病马铃薯。开辟了核酶应用的新途径,其技术转让给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职务 |
---|---|
1980年 | 第八届国际病毒学会议中“遗传工程抗病性”讨论会主席 |
1991年 | 美国病毒学会高级会员 |
1991年 | 印度病毒学会终身会员 |
1991年 | 国际类病毒工作组成员 |
1991年 | 《中国病毒学》杂志名誉主编 |
1993年 |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98年 |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2011年-2016年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田波1931年12月出生于位于鲁中平原东北端马踏湖畔的桓台县夏庄。田波的祖父是秀才,父亲田俊颐接受过较为严格的旧式教育,山东桓台尊师重教唯有读书高的诗教传统深深影响着幼年的田波。
导师
田波的导师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林传光。
人物评价
田波同志是中国现代病毒学的先驱者,为中国病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评)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对国家社稷民生的体贴关怀,心怀苍生,科研事业高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及时追踪领域最新趋向,活到老学到老,眼界开阔,此成其“高”。他一生的科研事业心系社稷民生,极其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紧迫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他的科学人生具有一种济世情怀。他没有把科学事业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这就是他和其他国外的大科学家一致的地方,他是真的热爱科研,真的要将毕生奉献给科研。(《中国科学报》评)
“田先生的研究领域跨度之大,足以令人生畏,可田先生认真地做到了。他永不歇息地追求、不断创新,是我们今天最需要学习的。田先生热爱科学、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应当坚持源头创新,加强基础与前沿创新性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