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李方华简介

李方华简介

淘名人 2024-02-23 11:56 热度:

李方华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60年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方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32年1月6日

逝世日期:2020年1月24日

毕业院校: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籍贯:广东省德庆县

人物经历

1932年1月6日,李方华出生于香港,因为父亲在香港合伙经商,于是就落户在香港。父亲李炯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少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躲避日寇,她们举家迁往原籍广东省德庆县。

1938年,母亲为子女学业着想,独自携哥哥、弟弟和她返回了香港,一年后随邻居迁往上海,三年后迁居北京外祖母家,她便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1947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南返广州,父亲安排她插班培道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寄宿。

1949年,高中毕业时李方华被保送岭南大学物理系,同时考取中山大学天文系。9月她进入岭南大学,因老师多用英语讲课,课后常查阅英文参考书,于是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10月广州解放,公立学校开学,她即转学入中山大学天文系。但因常停课打腰鼓,到街上做政治宣传,她想换一个多读书的学校。

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仍读一年级。

1952年,国家从高校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逝世

2020年1月24日21点27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李方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5年,李方华推导出一个新的实用的高分辨像强度近似解析表达式,建立了实用的像衬理论,解决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应用于实际的理论依据问题。她的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她的研究内容包括:

(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方华最早在中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文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0-2000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1980-1984)、副理事长(1984-1993)、常务副理事长(1993-1996)、理事长(1996-2000)、常务理事(2000-2004)

1991-2003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1994-2003

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1996-2002

国际晶体学会电子衍射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微结构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日本大版大学超高压电子显微镜中心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


《物理学报》、《物理学报》(海外版)、《物理快报》、《电子显微学报》编委


《J.ElectronMicroscopy》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李方华的丈夫范海福也是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家庭生活中夫妇俩始终相敬如宾。20世纪80年代初,范海福患了脊柱血管瘤,腰部以下神经受了损伤,李方华便尽量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本来就工作繁忙的她因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除了新闻,她不看其他的电视节目,也几乎不逛商场。

在长期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李方华患上了心跳过缓的病症,2003年初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停止思考。在从事研究时,她总是不忘调节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每逢周四,她都会去参加中国科学院的老年合唱团,周末时,在实验室里还常能听到她引吭高歌的美声唱法。李方华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也非常好,在单位的联欢会上,李方华的拿手好戏就是即兴赋诗一首,往往能把现场气氛调节得很融洽。

人物评价

李方华是位勤勉、严谨的学者,然而她又绝非没有女人味的“女强人”。她气质优雅,待人亲切,谈吐风趣,爱唱歌,会打太极拳,她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搜狐女人评)

李方华是该领域亚洲最好的科学家,她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委韦珏评)

李方华是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也是在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发展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在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