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儒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儒泳
外文名:Sun Ruy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27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2020年2月14日
毕业院校: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种群的科学管理与数学模型》《生态学与人类》《动物生态学原理》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7年6月,孙儒泳出生于浙江宁波。
194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习。
1951年,提前半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助教。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转正。
1953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4年,保送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师从动物生态学家纳乌莫夫(HAYMOB)教授。
1958年,获得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78年晋升)、教授(1984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生物系副主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7年,参加了全国自然科学规划。
1983年,担任国家编制《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生态学组长。
1988年,参加中国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现状与对策调研工作。
1991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写《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
主要成就
孙儒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儒泳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网站显示,孙儒泳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在中国国
社会任职
孙儒泳先后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态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市政府水产科技顾问团成员,《生态学报》和《兽类学报》副主编,《动物学报》和《动物学研究》编委,美国《生理动物学》(PhysiologicalZoology)编委;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虫鼠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师范院校科技教育顾问。
人物评价
孙(儒泳)先生的年岁不断增长,但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从未消退,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面,为中国的生态学研究开辟着道路。(孙儒泳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牛翠娟评)
孙(儒泳)先生不仅在把生态学引入中国、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生态学走向中国社会,深入国民人心,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孙儒泳的学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曹振东评)
孙儒泳院士是中国种群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他在近6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成果丰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生态学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他一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中国生态学科教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华南师范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