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乾二简介

张乾二简介

淘名人 2024-02-23 13:11 热度:

张乾二

张乾二(1928年8月15日-2020年5月3日),男,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4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87年至199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20年5月3日20时33分,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张乾二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乾二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惠安

出生日期:1928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2020年5月3日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多面体分子轨道》《有限群基础理论及其在物理与化学中的应用》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8年8月15日,张乾二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古城的一个书香门第。小学毕业后,他考上集美中学。但是由于当时抗战爆发,集美中学被迫迁到安溪的文庙。年仅12岁的张乾二每次得花3天时间徒步到安溪上课。

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就读。

1951年,张乾二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时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卢嘉锡。

1954年,张乾二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54年—1962年)、副教授(1962年—1978年)。

1978年,张乾二晋升为教授,并历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3年,张乾二参加了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主持的“配位场理论”研讨班,在唐敖庆教授的指导下,与来自全国的其他教师一起共同开展配位场理论的群论方法研究。

1987年,张乾二兼任中国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乾二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则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闭合表达式,为簇骼多面体分子轨道的构造和计算的统一处理提供了可能。在探索簇合物电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方法,既可对簇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定量计算,又可对所给结构的合理性作出定性的判断和解释。在多电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研究中,应用群论中的双倍集方法,统一解决了多体理论方法中一些重要系数的计算问题,如点群耦合系数、酉群内外积耦合系数等,并提出一种与经典结构式相对应的新型多电子体系波函数(键表),建立了价键理论的对不变式方法与直观的化学反应规则,为多电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键表酉群方法。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12月,张乾二在国内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4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张乾二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物理化学学报》《结构化学》和《J.Mol.Sci》等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委。

个人生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乾二沦为“牛鬼蛇神”,后又经历了妻亡子散之痛,直到1972年初,才被允许为工农兵学员上数学课。1978年春天,张乾二才开始公开搞科研。

人物评价

张乾二主要开展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其独特的数学悟性,结合广博的结构化学知识与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推理,获得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受到中国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与知名学者的赞赏。(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评)

张乾二在配位场理论中的弱场方法及其与强场理论的相互联系和统一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参加了卢嘉锡院士领导的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研究,在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类芳香性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