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童秉纲简介

童秉纲简介

淘名人 2024-02-23 14:10 热度:

童秉纲

童秉纲(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晋升为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童秉纲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张家港市

出生日期:1927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2020年7月9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理论力学》《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

人物经历

1927年9月28日,童秉纲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

194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

1950年,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协助钱学森等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

1981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

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童秉纲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童秉纲领导其科研集体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包括:

(1)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内,针对跨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固有的非线性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非定常跨声速局部线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内伏牛顿-布兹曼流动理论,从而开拓了跨声速和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非线性非定常极端曲地面效应的非线性奇异摄动理论,揭示了极端曲地面效应的物理规律;针对难于算准航天器热流的老问题,建立了计算热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传统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相应地建立了对激波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0年6月—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常务理事


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顾问委员会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童秉纲11岁时父亲去世,家中5个兄弟由母亲抚养长大。

不幸遭遇

1956年,由于对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务长提意见,童秉纲受到批判、挨整长达5年。“文革”期间,童秉纲又被以“漏网右派”的名义进行专政,关押1年,劳改2年半,受尽了折磨,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人物评价

童秉纲讲课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深入浅出,把玄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马晖扬教授评)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时报》评)

人物影响

2007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研讨会,庆贺童秉纲院士从教55周年,童秉纲院士的学生、同事20余人,专程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地赶来参加研讨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书记邓勇代表学校向童秉纲赠送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教55周年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