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楚南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曹楚南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熟县
出生日期:1930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2020年8月27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化学阻抗谱导论》、《腐蚀电化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0年8月15日,曹楚南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沙洲区合兴乡中兴镇(现属张家港市)。
1948年夏,曹楚南从当时属于江阴县杨舍镇上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同济大学。
1952年,曹楚南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作为第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的本科毕业生,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应用电化学研究组工作。
1953年,曹楚南跟随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一同搬迁到吉林省长春市。
1954年,曹楚南根据时任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柳大纲的提议,开始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1955年到1966年,曹楚南领导和参与了多次国防建设的研究任务。
1966年,曹楚南参加四川威远含硫气田井下设备的防护研究,同年4月至8月,他亲赴位于山区的威远气田,通过现场亲躬亲历,证实了他在试验室获得的研究结果,从而制定了合理的投放缓蚀剂的规范。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曹楚南与其研究团队集体获得了全国科学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从平衡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多电极系统和多反应耦合系统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方面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腐蚀科学中,研究了最深腐蚀孔深度统计分布和腐蚀活性点平均密度统计推断等问题,从理论上导出了概率公式和电化学噪声的谱功率密度方程式提出了利用载波钝化改进不锈钢钝化膜稳定性的思想并为国内外实验证实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使EIS理论有重要发展发展了研究腐蚀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前期,曹楚南就开始从事电化学和金属腐蚀研究。1979年以前,曹楚南曾在钢铁表面磷化处理、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铅的土壤腐蚀、腐蚀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酸性缓蚀剂、天然气井缓蚀剂、低合金钢的海水腐蚀和钢铁的局部腐蚀等领域从事过应用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1987年 | 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1993年 |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 |
1998年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 | |
1995年 |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
1999年5月 | 中国科学院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所级学术顾问 | |
2002年至2008年 |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 | |
2008年 |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誉主编 | |
2008年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誉主编 | |
九三学社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
九三学社吉林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 | ||
辽宁省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 | ||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 ||
辽宁省政协常委 | ||
长春市化学会理事长 | ||
浙江省政协常委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五、六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主编 | ||
《电化学 》和《材料保护》编委会副主任 | ||
《Corrosion Science》、《金属学报》、《化工机械》等刊编委 |
人物评价
曹楚南先生教导我“踏实做事,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要认认真真,有始有终;无论何时都要尊重别人的学术思想和劳动。”这让我受益终生。(教授宋光铃)
曹楚南与全国的同行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从未分帮结派,他除了被选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外,还一直被选为该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电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张鉴清教授)
曹楚南先生作为中国腐蚀电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术带头人,几十年来,他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实践着科教兴国的理想。(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马永信)
人物影响
2010年8月15日,浙江大学化学系曹楚南院士在来自海内外的友人、弟子,及浙江大学领导、师生等百余人的簇拥下,庆祝八十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