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新时简介

张新时简介

淘名人 2024-02-23 15:29 热度:

张新时

张新时(1934年6月30日-2020年9月24日),男,1934年6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系,获得学士学位。中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中国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还致力于信息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研究与发展。他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新时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34年6月30日

逝世日期:2020年9月24日

毕业院校:美国康乃尔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生物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原籍:山东高唐

人物生平

1934年6月30日,张新时出生于河南开封,原籍山东省高唐县。

1951年至1955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北京林学院森林系学习

1955年至1978年,先后任新疆学院农林系森林教研室主任,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森林学教研室主任、林学系主任。

1979年至198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系任客座研究员,后在该校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86年,张新时回到中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1987年11月16日-20日,应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理事会主席SirFredreckwarner邀请,张新时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核战争对环境影响讨论会。

1990年,张新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1991年,张新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学部委员会议,张新时当选生物学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新时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揭示了中国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2)提出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带性”与高原对中国植被地带分布作用的重要论点;(3)提出了较完善与规律性的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与类型;(4)发展群落生态分析系统并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与结构,对现代生态学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5)采用信息科学先进手段与理论将中国“气候―植被关系”与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1957年,张新时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他的植物生态学研究也由此开始。随后,张新时院士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生态地理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张新时对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类型和地理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张新时发表了《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论文,提出了“高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的重要观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新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开放实验室,开发了计算机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1年01月—2009年12月

北京生态学学会第三、四、五届理事长

1991年09月—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

1992年0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3年03月—2008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93年10月—1998年12月

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长

2000年06月—

国家林业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

2010年01月—

北京生态学学会第六、七名誉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


IGBP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GCTE中国委员会委员


IUBS中国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计划委员会委员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张新时的父亲张静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舰空署中将署长,他是家中次子。

张新时与妻子慈龙骏养育了3个子女,慈龙骏的研究专业是荒漠治理,不仅与张新时有许多共同语言,更给予了张新时无私的支持。

人物评价

张新时提出了高原地带性的新论点、青藏高原对中国植被作用、中国气候-植被相互作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格局与动态等一系列新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国际生态学经典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且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评)

张新时同志长期从事植被地理研究,为我国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