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庄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若庄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5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2020年10月8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北京市
代表作品:《量子化学基础》
人物生平
1925年5月25日,刘若庄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一家7口全靠父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兄弟姐妹都进入当时师大第二附属小学读书。
1943年,高中毕业,他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刘若庄依靠每年获得的高额奖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
1947年秋,刘若庄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其间,他先师从袁翰青教授进行有机化学研究,以实验方法研究氢键体系,这是他日后与氢键乃至整个有机化学理论研究有不解之缘的渊源所在。后转入孙承谔教授名下开始物理化学研究。
1949年,他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修正特鲁顿规则》(ModifiedTroutonsRule)。
1950年3月,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刘若庄因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提前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在指导有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实验的同时,开始翻译英文版《定性分析理论基础》。
1950年6月,刘若庄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对异构化反应预言了某些不稳定异构体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揭示了自由基反应中负活化能产生的根源。用轨旋耦合作用阐明了自旋禁阻反应的起因。证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非断裂键的振动激发也可促进反应。目前侧重激发态反应势能面及相关光化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学术论著
编著和参与编写专著3本、译著4本,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5篇,综合评述17篇。
1:RZLiu,JGYu,TheoreticalStudyoftheEffectofSubsituentsonElectrophilicAdditiontoOlefins:AbInitioMOAppr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化学会第22、24届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13、14届理事长,现任《高校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6种期刊编委。
197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科组组员。
1984-1990年,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1986-1990年,中国化学会第廿二届常务理事(1986-1990)和第廿四届常务理事(1994-1998)。
1988-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
1991-1995年,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刘若庄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在国内理论与计算化学方面的奠基地位,刘若庄院士是一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