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保铮
外文名:Bao Zheng
别名:保宏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2020年10月21日
毕业院校: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数字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脉冲技术基础》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27年12月1日,保铮出生于江苏南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沦陷区的生活让他萌发了一定要读书救国、科技救国的想法。
1945年后,18岁的保铮先是考上了南通河海专科学校,但由于抗战年代的颠沛流离,他身体很糟,病了几年。
1948年9月,进入南通学院(现南通大学)纺织科学习。
1949年7月,随着上海的解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在上海招生,保铮同时考取了多所名校,但他最后选择了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
1951年底,大连大学电讯系搬迁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同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
1984年,成为了博士生指导教师,同时还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1984年至1992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主要成就
保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保铮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20世纪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中国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出0.5μs和0.2μ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应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致力于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和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概念和方法。
保铮带领团队开展的雷达数字动目标显示、机载预警雷达的杂波抑制技术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在雷达成像、目标识别技术以及多输入多输出雷达、外辐射源雷达等新体制雷达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著
据20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2018-2020年 |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 |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 | |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 | |
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 |
人物评价
保铮一直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与教育经验丰富,是中国该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并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电子科技的管理及决策咨询做了大量工作。保铮非常注重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的发展,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评)
保铮同志在中国雷达技术发展、装备论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第一部远程预警雷达、第一部机载预警雷达等战略装备的立项和研制提供了大量的战略咨询和技术支撑,受到了雷达界同行的高度赞誉。
保铮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培养的学生中,4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5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杰出人才,在国防工业、高等教育等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