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端
国籍:中国
籍贯: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1923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2020年12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江苏苏州
人物生平
1923年6月,冯端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籍贯浙江绍兴,一周后起名,适逢端午佳节,父亲冯祖培便为他取名冯端。
1928年,进入苏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读书,在高年级时,长期在学校图书室阅读书籍,从而养成了读书的嗜好和独立思索的习惯。
1934年,升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现苏州市第一中学),冯端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课程无关的图书,从而拓展了他阅读的范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州沦陷,冯端跟随家人去了福州永安县,与父亲团聚。
1938年9月,冯端就读迁至沙县的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现福州第一中学),在这里,冯端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课外活动,他的第一篇论文《虚数》也是发表于此。
1946年7月,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物理系助教(1946年9月-1952年)。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冯端历任物理系讲师(1952年-1963年)、副教授(1963年-197
主要成果
冯端科研成就
冯端在他的科学生涯中,强调前沿与需求的联系,突出科研与实际的结合,始终将目光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20世纪50年代,冯端开始进行金属物理学的研究,从进入晶体位错领域,1959年对钼、钨、铌等难溶金属中的位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20世纪60年代,他针对国家国防工业的需求,选择中国产量丰富而尖端技术极为需求的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开始晶体缺陷研究,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长出了钼、钨单晶体。采用浮区区熔法显示位错的技术,澄清了体心立方金属中位错的类型及其组态等问题。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
20世纪70年代,他以在激光技术中获得重要应用的复杂氧化物单晶体为对象,利用不同波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选择性,深入研究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以提高晶体质量和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83年-1988年 |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 |
1984年9月-1988年12月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三届) | |
1988年-1993年 |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 |
1989年- | 江苏省苏州中学南京校友会第一任会长 | |
1991年-1995年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 |
1993年-1998年 |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
2008年4月21日- |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 |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评议组召集人 | ||
《物理学进展》主编 | ||
《固体物理学大辞典》主编 | ||
《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副主编 |
个人生活
冯端家中有兄妹四人,冯端是家中最小的,长兄冯焕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二哥冯康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姐姐冯慧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姐夫叶笃正是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4月1日,冯端与南京三女中语文老师的陈廉缔结良缘,在以后的日子里,文学造诣颇高的冯端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情诗。
人物轶事
“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中,有婉约动人的爱情诗篇,一棵开花的树、一轮中秋的月都记录在冯端写给妻子的诗篇里,千里传音、遥寄相思。。
人物评价
冯端是中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以金属物理、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著作闻名于世。(《光明日报》评)
冯端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贡献: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创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著作,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一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评)
冯端兼具志、德、责、力,有志,志存高远,锲而不舍;有德,胸怀宽广,坦荡磊落;有责,知行合一,诚信尽职;有力,敏于创新,勇于进取。博大精深的科学造诣和渊博知识,虚怀若谷的为人之道,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谦和真诚的待人品格,对后辈的包容
人物影响
2012年,冯端九十华诞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