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际銮
外文名:Pan Jilu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瑞昌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2022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Arc welding control》,《现代弧焊控制》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的一个书香门第,小学毕业于江西九江滨兴小学,他在云南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中获得全省第一名。
1944年8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大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专业课物理成绩不及格。
1946年7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撤销,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1948年8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机械系助教。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被清华大学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就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前苏联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
1953年8月,硕士毕业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焊接教研室主任,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
1955年8月,带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焊接研究生学习的10多名学员返回清华大学,正式建立焊接教研组,并被任命为教研组主任,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前苏联巴顿焊接研
主要成就
潘际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末,潘际銮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完成了“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高速铁路钢轨的窄间隙自动电弧焊系统”项目。
研究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65年 | ZD-30电子束焊机 | 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 |
1984年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7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97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2007年 | 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0年 |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2010年 | 新余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2011年 |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
1981年—1986年 | 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 |
1982年—1985年 | 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 |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
江苏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 | |
华南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校顾问教授 |
个人生活
潘际銮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学习上,大学毕业当了助教,没恋爱过,也没找过女朋友。1950年,年仅19岁的李世豫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大学。当时李世豫请自己的老乡帮忙找住处,而这位老乡正好跟潘际銮住在一起,于是两人就认识了。当时潘际銮对李世豫有好感,就主动帮她找住处,帮她补习功课。1950年潘际銮去哈尔滨读研,李世豫留在北京考大学,五年后,潘际銮回到北京,李世豫北大毕业,两人就结婚了。
人物评价
潘际銮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奥运前顺利开通做出贡献。(清华大学评)
潘际銮是第一位“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为中国焊接事业做出了开创性成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评)
人物影响
潘际銮院士奖学金
2017年4月25日,“潘际銮院士奖学金”设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该奖学金作为清华大学名师奖学金之一,主要鼓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相关学科领域学习与研究的德才兼备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旨在发扬和传承潘际銮院士的卓越贡献和为人、为学的优良传统,鼓励和支持中国焊接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学术创新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