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叔子简介

杨叔子简介

淘名人 2024-02-24 11:14 热度:

杨叔子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2022年11月4日),出生于江西九江,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江学院名誉院长,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1956年杨叔子从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师、副教授、正教授;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任期至1997年);1998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2011年);2005年担任九江学院名誉院长;2022年11月4日逝世。杨叔子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叔子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

出生日期:1933年9月5日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4日

毕业院校:华中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3年9月5日,杨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

1952年,杨叔子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

1953年,因为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杨叔子转入华中工学院(2000年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

1956年,杨叔子从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机械系教师(1956年-1978年)、副教授(1978年-1980年)、正教授(1980年)。

1981年,杨叔子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988年,杨叔子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1年,杨叔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杨叔子担任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1998年8月至2011年6月,杨叔子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杨叔子担任九江学院名誉院长。

2022年11月4日晚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杨叔子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叔子立足于机械工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着重在机械工程中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时序分析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上,结合系统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某些理论与方法,对时序分析的工程应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2月,杨叔子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杨叔子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的编委会主任,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父亲:杨赓笙,曾做过孙中山秘书。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7年9月—2002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8月—2011年6月

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年10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二、三届)

2000年11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第四届)

2001年—2004年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2002年11月—200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4月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首届顾问委员会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


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


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作为一位工科院士,杨叔子的人文情怀,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的大学教育,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的贡献,历史会铭记。(网易评)

杨叔子一生在机械工程领域贡献卓著,在担任华中理工大(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却是个“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的人。(新浪网评)

中外科学大师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经济学家要像厉以宁教授那样,工程技术专家要像杨叔子院士那样。(前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