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文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26年6月5日
逝世日期:2022年11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
人物生平
1926年6月5日,王文采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山东掖县(今名莱州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他随母亲前往北京求学。
1945年,王文采从北平第四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49年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担任动物分类学、生物切片技术和外系的普通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助教。
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50年3月至12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员。
1953年至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53年4月到11月,和李世英等人组成广西队到广西西南部考察橡胶宜林地。
1954年,又到江西武功山进行采集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逆境之中,王文采仍然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坚持着自己的植物研究。
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8
主要成就
王文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王文采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新属,约550新种;根据他揭示出的演化趋势,对翠雀属、唐松草属、侧金盏花属、铁线莲属、楼梯草属、苎麻属、石蝴蝶属和唇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作了重要修订;建立了赤车属、微孔草属、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根据96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划分出东亚植物区系的7种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扩展中形成的一个发展中心;发现云南东南、广西和贵州南部的岩溶地区是世界上苦苣苔亚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拥有此亚科的全部5族,及42属,210种,并认为此岩溶地区是此亚科的原始分化中心。
一、植物分类学研究
1、王文采通过对毛茛科科植物深入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主持编著《中国植物志》第27、28卷 (毛茛科),发表论文17篇。发现3个新属
社会任职
年份 | 组织 | 职务 |
---|---|---|
1962-1982 | 北京植物学会 | 理事 |
1979-1983 | 中国植物学会 | 理事 |
1974年 | 《植物分类学报》 | 编委 |
1979年 | 《植物分类学报》 | 第一副主编 |
1982年 | 《植物分类学报》 | 主任主编 |
1981年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生物卷植物学编委会委员 |
1986年 |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委员 |
参考资料: |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王文采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山东掖县(今名莱州市)。父亲王蓝玉,字宝玺,生于1892年,从事商业贸易。母亲赵燕文,北京人,生于1902年,母亲为父亲第二位妻子。有同父异母之一兄二姊,兄年长其十岁。
迷上植物
王文采学长起初对植物分类学产生兴趣,源于大三时上的一门课:“植物分类学”。讲课的是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林镕先生,上课时他一手拿着植物标本,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绘图,讲述有关植物的科、特征,属生动的教学方式引起了王文采对这门学科的初步兴趣。1948年5月初,正是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时候,林先生便领着学生们去玉泉山实习。他采下山上盛开的花朵,给同学讲述各种植物所隶属的科、拉丁学名和花的构造。花的构造在被子植物中是非常重要的,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包含四百多科,一万多属,二十多万种,分化主要表现在花的结构变化上。各式各样的花的结构引起了王文采强烈的兴趣,他非常好奇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各种花的
人物评价
王文采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在近70年的潜心治学中,王文采院士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赢得国际声誉,得到学术界广泛尊崇。他在探明中国植物的种类、分布状况、经济用途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张张标本,一个个物种让他始终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他的一生都遨游在植物王国的世界中。植物分类学、植物标本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评)
王文采不但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在植物科学绘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评)
植物学家王文采善于描绘植物之美,他绘制的植物标本图美轮美奂,而他的“出塞诗意图”挥毫间层云顿生、丘壑林立,显露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气与浓厚的古意。(人民政协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