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卢强简介

卢强简介

淘名人 2024-02-24 13:12 热度:

卢强

卢强(1936年5月19日-2022年12月23日),出生于安徽无为,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卢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87年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3年当选为IEEEFellow;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2022年12月23日逝世。卢强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卢强

外文名:Qiang L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无为

出生日期:1936年5月19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3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6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6年5月19日,卢强出生于安徽无为,曾就读于杏花泉小学。

1954年,卢强从芜湖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填的志愿是水利系,但被分配到电机系,之后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59年)、硕士学位(1964年)。

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讲师(1979年至1984年)。

1984年至1985年,受聘为美国卡罗拉多州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State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1987年7月,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之后相继担任教授(1988年1月晋升)、博士生导师(1989年批准)。

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至1995年,日本KIT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2003年,当选为IEEEFellow。

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当选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卢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80年代,卢强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推广至多机系统,发展了多机系统分散最优控制理论,著有《输电系统最优控制》(科学出版社),按此理论研制的线性最优励磁控制装置自1987年开始投入我国各大电网使用,对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将微分几何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集成,创立了电力系统非线性分散最优控制的微分几何方法体系,发表专著《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科学出版社)近年来,又进一步研究解决了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美国克鲁渥(Kluwer)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一书。这是目前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第七届)常委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第八届)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第九届)副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青海大学 “双聘”院士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卢强是国内外公认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鲁棒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清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