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承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滦县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25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上海
人物生平
1929年11月14日,吴承康出生于上海。
1947年—1948年,就读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9年—1951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1952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2年—1954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机械工程师学位。
1954年—1957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195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龙内燃机实验室研究工程师。
1957年—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副研究员。
1960年—1970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0年—197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07所副研究员。
1974年—1978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1所副研究员。
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1984年2月—1987年12
主要成就
吴承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承康在高温气体动力学领域内,结合航天、能源等任务开展了研究;在中国弹道导弹弹头防热系统研制中,率先全面发展了烧蚀实验装备与方法,对洲际导弹弹头防热可靠性、人造卫星回收方案、再入通讯可行途径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燃烧学方面,对汽油机爆燃机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正确测定方法等基础问题有贡献;还领导开展了新型燃煤预燃室和燃烧气脉冲除灰技术的研究,用于多处电站,解决了某些关键的稳燃和积灰问题;在等离子体技术方面,带头开展电弧等离子发生器的应用和基础研究。
学术论著
吴承康编著的论著有《推进剂组分对电弧加热推力器性能的影响》《小功率氨电弧推力器性能研究》《推力器射流动压分布检测与分析》《层流氩等离子体射流温度的测量》《低功率电弧加热推力器喷管温度与性能》《减压热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千瓦级电弧加热推力器羽流动压测量》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86年6月 | 国际等离子体科学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1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85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二届学位委员会主任 |
1985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86年7月—1990年8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三届学位委员会主任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90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0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0年8月—1994年8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2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4年8月—1998年11月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
1997年 | 第十三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主席 |
199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十届学术 |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吴承康的父亲是吴兴业,母亲是李韫珠。
婚姻家庭
吴承康的妻子是黄兰洁。
兴趣爱好
吴承康年少时,在学习文化课之余,他利用空闲时间刻苦练琴,并被国力音乐院录取。从此便开始了他科学与艺术并驾齐驱的人生之路。耄耋之年的吴承康不仅没有丢下琴技,还加入了业余交响乐团,并担任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人物评价
“吴承康是中国弹头烧蚀防热研究、等离子体科学和燃烧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为发展中国航天、能源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
“吴承康学识渊博,为人正派,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吴承康对待事业勤勤恳恳,身体力行,为人谦虚,作风正派,学识渊博,工作讲求实效。在燃烧科学、等离子体科学以及国防科研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卓越成果,在中国成功地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力学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