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彭湃
别名:原名彭汉育,化名王子安、孟安、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
出生日期:1896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1929年8月30日
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
毕业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汕尾市海陆丰起义领导者
代表作品:《彭湃文集》
遗作:《海陆丰农民运动》
父亲:彭辛
母亲:周凤
原配夫人:蔡素屏烈士 1928年就义
第二夫人:许冰烈士 1933年就义。
与蔡素屏儿子:彭干仁、彭士禄、彭洪
与许冰子女:彭美美(女)、彭小湃(男)
人物生平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于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城龙津溪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凤(海丰公平人)。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01年(6岁)彭湃进海城七圣宫读私塾。1903年(8岁)进林祖祠小学读书。1906年(11岁)父与嫡母相继去世。1909年(14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12年(17岁)彭湃与鹿境乡蔡素屏结婚。1913年(18岁)进县立海丰中学读书。1918年(22岁)春,离开海丰到广州广府中学上学。夏,东渡日本至东京,入成城高等预科学校学习日语和补习课程。1918年(23岁)5月下旬,彭湃回到海丰。6月中旬,被迫返日继续学习。9月30日,考入早稻田大学专门部三年制政治科。1919年(24岁)9月18日,加入建设者同盟,不久又加劳动者同情会。1920年(25岁)10月,在东京发起组织赤心社。11月,加入由日本人和朝鲜人在东京发起组织的戈思摩俱乐部。
1921年(26岁)5
成就贡献
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对当时正在蓬勃开展的全国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帮助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反封建恶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彭湃领导建立的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以后红色政权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基地走向胜利的道路。
彭湃发表的《没收土地案》是新民主主义的土地革命运动起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运动积累了经验,也为全国的农民运动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借鉴。
人物评价
1923年元旦,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所说:“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
1926年,毛泽东称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
1929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对彭湃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这样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已深入全国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心中,而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谁不知广东省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2011年3月,彭湃的孙女彭伊娜谈到祖父时说:“祖父才华横溢,是一个有情有义,为理想无私奉献一切的人。”
民俗学家钟敬文早年在一篇回忆彭湃的文章里,称彭湃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靠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理想欣然死去。”
后世纪念
红宫红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面积为1850平方米,是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红场中心安放了彭湃烈士铜像,后成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湃故居座落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桥东社龙津河畔,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
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故居东侧得趣书室,原是彭湃的书室。面宽三间,风火山墙,建筑面积96平方米。彭湃故居门前的龙舌埔旧址,原是一快长方形宽阔坪。1927年冬,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这里举行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它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彭湃纪念医院是一所以革命先烈彭湃烈士英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