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赵太侔简介

赵太侔简介

淘名人 2019-04-09 21:25 热度:

赵太侔

赵太侔(1889—1968)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太侔为其字,后来即以字行(也有说法认为他又名赵畸,字海秋)。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人。原以戏剧创作与教授著名,后脱离戏剧工作,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执教。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太侔

别名: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益都

出生日期:1889年

逝世日期:1968年

职业:山东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青州东关小学和青州中学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 现代教育学家

生平简介

赵太侔曾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任山东大学校长。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工作完成并正式组建。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杨振声出任校长,赵太侔辞去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专职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时年41岁。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后,将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又分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并筹建工学院(1933年成立)。

任命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负责人基本未变。赵太侔认为,办好大学,教师的力量和科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原有基础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生平经历

清末,他先后毕业于青州东关小学和青州中学。在中学时加入同盟会。后到烟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胡瑛在烟台成立山东军政府。他在政府中任科员。1913年,袁世凯屠杀国民党人,他却在这时加入国民党。19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范兼英语课。他教学认真,很受学生尊重。不久,他又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

1925年回国,应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第二年,直奉军阀合流,北京政局混乱。而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广州成为革命策源地,他南去广州,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1926年,他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参与了收复汉口和九江外国租界的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外交部秘书工作中止

展开阅读全文 ∨

少年时期

赵太侔幼时先后在原籍青州和烟台读书。辛亥革命后,短期任职于烟台山东军政府,后在济南加入国民党。1914年,赵太侔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回山东教学,在济南任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英语教师。1919年赵太侔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后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此间和留美的闻一多、涂上元、梁实秋等交往甚密,并共同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受到美国华侨的好评。1925年夏,赵太侔归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并被北京大学聘请为讲师,讲授戏剧理论课程。南方革命形势高涨,吸引他南下广州,后在武汉国民政府、南京民国政府外交、政治训练部门任职。1928年夏,省立山东大学停办,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赵太侔被提名为筹委会(后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冬,国立山东大学(前身国立

展开阅读全文 ∨

中年时期

赵太侔两任山东大学校长,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不甚理解,认为学生只有读书成才,将来才能救国,所以采取说服、劝服的办法。但是,他对学生又寄以无限的希望,十分关心和爱护。1934年8月,物理系学生俞启威(即黄敬,中共地下党员),被青岛当局逮捕,押解济南。赵太侔闻讯,赶赴济南,亲领俞启威返回青岛,送给旅费,密嘱速速远走。1947年到1948年,赵太侔对在爱国民主运动中两次被逮捕的200多名学生,采取营救措施。亲自修改营救学生的文稿,通过校务委员会作出决议,被关押学生一律不作旷课论,保留他们的学籍。

与近代教育

赵太侔曾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在山东大学任校长。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工作完成并正式组建。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杨振声出任校长,赵太侔辞去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专职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时年41岁。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后,将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又分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并筹建工学院(1933年成立)。任命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负责人基本未变。

赵太侔认为,办好大学,教师的力量和科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原有基础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当时文科不但有梁实秋、黄敬思、张煦、洪深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

展开阅读全文 ∨

与山东大学

赵太侔,1889年生于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市)一个农民家庭,原名赵海秋,后改名赵畸,又改名赵太侔。1907年毕业于益都中学之后,进入烟台实益学馆学习英文,1909年又转到济南陆军小学。当时的陆军小学已开革命风气,年轻的赵太侔很受影响,并秘密参加过一些反对封建帝制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之后,他曾到烟台、益都和临淄任军政府科员、小学教员。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任英语教员。第二年考取官费留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此后又考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与当时留学美国的梁实秋、余上沅、闻一多等人来往密切,他们还一起组织了中国京剧在美公演,赵太侔任道具和舞台布置。1925年结业后回国,曾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广州国民党青年秘书,广州中央美术学院筹建委员会委员。其后参入军界,1927年随北伐军到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

与近代戏剧

赵太侔精于舞台设计。他首先用布幕取代了硬片布景,还使用了有色灯光,并设计改建的舞台,这在当时皆属先进。20世纪20年代国剧运动兴起,赵太侔与闻一多从纽约感到波士顿,为顾毓琇编导的《琵琶记》制作布景。据顾毓琇回忆,赵太侔负责灯光,注意新式投射,效果别开生面。该剧由梁实秋、冰心等扮演剧中角色,是中国国剧运动的开端。

在艺专工作的一年内,戏剧系举行了一次北京最早摆脱文明戏影响的话剧演出,他任舞台设计和《一只马蜂》的导演。翌年又在《晨报》上创办《剧刊》,并发表了《国剧》、《光影》和《布景》三篇文章。同时,他倡导话剧超脱人生、纯艺术化,主张保存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