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达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国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省新会县
出生日期:1912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2004年4月8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 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 地洼学说之父
代表作品:《陈国达全集(套装全9卷)》
人物生平
1912年1月22日(民国元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由于家境贫寒,幼年就跟做阴阳先生的父亲在野外跑,对大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新会第一中学。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地质专业,每逢寒暑假回家,他便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新会县考察山川。
1932年,陈国达写出《广东新会地质试勘》这篇处女作,寄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竟获得了该院当年的地质矿产研究奖金。1933年,他又将自己在广州附近考察得来的资料写成《广州三角洲问题》的论文,寄给上海《科学杂志》。不久,他收到中国科学社的一笔奖金和一枚刻有“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金质奖章。
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以广东境内大片出露的中新生代红层为选题,完成了《广东之红色岩系》的毕业论文。文中写到的中新生代红层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就是他后来提出的“地洼”盆地的典型构造。论文被选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他再次
人物成就
大地构造理论
陈国达在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重视书本知识,但更重实践,多次到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作实地考察,取得不少区域性资料。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构造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不是逐渐弱化,而是周期回春。这些现象,用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是解释不通的。近百年来,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国的赫尔和丹纳、1885年由奥地利的修斯先后提出并发展的“地槽—地台”学说。地壳演化的强烈活动阶段称地槽阶段,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称地台阶段。该学说认为,地壳演化过程就是仅由地槽阶段开始到地台阶段终止。
1936年,陈国达告别了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当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陈国达在他读大学时的老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何杰的支持下,冒着余震危险,徒步赶赴震中地区,白天观察地壳构造及山崩、地陷、喷水、冒砂等异
获奖记录
地洼学说的代表性项目《地洼区(活化区)一一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大事年表;
编制的“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于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陈国达的名字被选入英国《世界五千名人》及《有贡献的人》、美国《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及《国际名人词典》之中。
社会任职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洼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全球构造与成矿学》杂志顾问编委。
人物评价
如果说阐明地壳演化规律,提出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理论是陈国达对地质学的杰出学术贡献,那么“丹霞地貌,国之愧宝”则是陈先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地貌学彪炳史册的奉献,值得我们永久地纪念。(科学网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彭渤)
陈国达,他的名字,他的事业,已与地洼学说连理一枝,密不可分。(中南大学曾长秋)
后世纪念
为纪念陈国达院士,湖南中大建设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捐资肆佰万元人民币,用于在中南大学设立“陈国达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