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仲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臧仲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1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7日
职业: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俄语文学翻译
代表作品:《中国翻译史话》
早年生活
1931年正月初一,一个足够吉祥的日子。“九一八事变”还没发生,除了国民党的反动“剿匪”,国家还算太平。这天上午,臧仲伦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武进,一个人秀地灵的所在。
年轻人是富有理想和激情的,中学时,他就参加了共青团的地下组织。1949年建国之际,他刚刚高中毕业,怀着理想投笔从戎参了军,本来是要安排入南下部队的,因为是正经高中毕业生,属“高级知识分子”,被留在了南京临时组建的华东军政大学,学校由陈毅担任校长。当时的人际关系是融洽而愉快的,没有尊卑等级,大家可以随便开玩笑。臧仲伦还记得一个例子,当时有人议论,说这个学校人员太杂,小学生、中学生都有,算什么大学?陈毅校长反驳说,我们学校有4万多人,谁有我们大?当然是“大”学。
在很“大”的“学”校里待得不久,臧仲伦调去了华东军区(三野)外国语学校,表现突出,曾在“立功创模”运动中立过三等功。看起来一切都那么好,祖国正在光明的起点,20来岁的年轻人也
翻译生涯
5年时间,北大本硕连读,但臧仲伦学成毕业后,没有一天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是无尽的运动,连谈婚论嫁都耽误了。也曾在文革期间偷书看,也曾在繁重的劳动期间默背外文。但是,等到1972年摘帽时,臧仲伦自称已“心如死灰,只想做个享有公民权的普通人,娶妻生子,了此余生”。这位1957年毕业的研究生,直到1970年代末,名义上还只是“资料员”,结婚时单位介绍信写的是“教辅人员”。
1977年末,社会环境渐次回暖的季节。臧仲伦也跃跃欲试,想做点事情。但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成见和老规矩、老习惯还在,门槛也多。他在彷徨中无所适从:一方面不甘心蹉跎岁月,欲罢不能,另一方面,作为“有历史问题”的摘帽右派,能干什么和怎么干,又不得其门而入。
就在这时候,他从报上报道得知巴金正在翻译赫尔岑的长篇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臧仲伦在1950年代读研究生时,就购买和阅读了苏联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与随想》。他想学一点前辈翻译家的翻译技
晚年生活
臧仲伦将自己全部的心血献给了翻译事业,首先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其次,1978年时“什么都要通过组织和领导,连结婚都要”,翻译是他唯一自己能单干的事情,是他最后一块自留地,他的灵魂可以自由飞翔的唯一领地;最后,翻译也给了他极大的满足。巴金曾说自己喜欢《往事与随想》,是因为要借赫尔岑的口,说出对四人帮的控诉。臧仲伦也有很多话要说,也只能假他人之口。
多年来,臧仲伦的翻译工作到了疯狂的状态,虽然年逾古稀,而且患有青光眼,视力不好,但他每天早上5、6点钟起来,伏案工作一整天。在房间的另外一边,另一张书桌上,他的“仙妻”胡明霞埋头为他誊清译稿。 她熟悉他的字体、翻译风格、涂来改去删节添加的习惯,誊抄过程中还能帮助发现文字漏洞。誊录工作量极大,最严重的时候,胡明霞抄得右手肌腱损伤,手腕肿起来连笔都握不住。她从那一次开始下决心学电脑打字。不会拼音,就学五笔打字,第一个小时打了6个字。说起这些“趣事”,胡明霞哈
翻译作品
中短篇小说:
《穷人》、《双重人格》、《白夜》、《小英雄》、《伪君子及其崇拜者》、《地下室手记》等。
长篇小说: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译林出版社)
《死屋手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2卷全集第五卷)
《罪与罚》(湖南文艺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白痴》(译林出版社)
《群魔》(译林出版社)
《卡拉马佐夫兄弟》(译林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与巴金合译,译林出版社)
托尔斯泰:《克鲁采奏鸣曲》、《谢尔盖神父》、《伊万·伊利奇之死》、《舞会之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