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爽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邰爽秋
别名:石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
出生日期:1897年
逝世日期:1976年
职业:著名教育家
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第一次提出“教师节” 教育经济学思想
代表作品:《民生教育》《普及教育问题》等
人物生平
189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时堰镇。
1914年(民国三年)秋,邰爽秋考取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1923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同年公派留美。
192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
1928年,被民国政府任命为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兼中央大学教授。
1929年,大胆倡议“庙产兴学运动”,提出“打倒僧阀,解放俗众,划拨庙产,创办教育”,受名寺大庙的住持们和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戴季陶迫害,险遭暗杀。不得不离开南京,经香港辗转到上海另就大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之职。
1930年,离开上海来到河南大学任教,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1931年5月,邰爽秋与教育家程其保等人倡议设立“教师节”。
1933年,发起了“提倡土货,抵制洋货倾销,发展国民经济”的“土布运动”,又称“廿二运动”,得名“布衣博士”。
1935年,任省立河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与李廉方等在开封
人物思想
邰爽秋的教育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分析其内涵,教育经费、教育指导都是重要部分,而此后的民生教育更是他管理思想的真实实践,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尤其在管理组织方面,重视实验和研究一体化,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开发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教材的实用化通俗化。这些做法,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适应了广大农村劳苦大众的迫切需要,是改革传统教育,革新脱离中国实际的新式教育,重构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新教育教学制度的大胆尝试,对于今日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教育机会均等
邰爽秋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因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由公众负担以及教育经费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分配的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
在《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一文中,邰爽秋首先批评了反对公家出钱
家属成员
父亲:邰戟门
妻子:胡佩贞
人物评价
“邰爽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教育经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其见解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南京师大学报)
对于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的邰爽秋而言,他何尝不是一位矢志不渝、痴心不悔的守巢人?(盐城史志网)
“我想邰爽秋作为一代著名教育家,是应该入史的。”(宫立)
人物轶事
1930年,邰爽秋到河南等地农村考察时,目睹了农村、城镇经济的衰败。于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以救国救民为宗旨的“民生本位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发展民众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平。1931年6月初,他发出倡议定6月6为教师节,以改良待遇、保障地位、增进修养为三大争取目标,来征求教育界人士共同发起。数日间,得到京沪教育界数百人的响应。6月6日,邰爽秋等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第一次庆祝仪式,集合南京、上海教育界同行260余人,极一时之盛。
1932年5月,南京教育界通过市教育局长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要求,明令规定6月6日休业一天,遭到当时教育部拒绝,但允许教师自行组织纪念活动。于是各地教师每年就在6月6日自动举行教师节,如南京、上海、杭州、长沙、开封、南昌、徐州、镇江等地,都有盛大的集会。在以后的几年当中,除上述各地继续举行教师节外,重庆、广州、香港等地,也相继举行了教
人物纪念
当时他提倡民生教育、创办教育车,每天将教育车推到沪西去教育一些贫苦失学的成人和儿童。每月还能将他所得的薪水抽出三分之一来救济沪西的贫苦的人。他有苦干正勤正済的精神。当时他是我最崇拜的一个。当我看见那贫民区的做小工的和拉车子的和他们攀谈很久、看到他们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诚恳坦白的态度,把我从小存在的脏东西也冲洗了一点。
注:胡佩贞为邰爽秋之妻
我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修习了很多门课,在这些课里学了些什么,现在印象都很淡薄了。但是其中有一门课给我印象很深,对我一生影响很大,那就是邰爽秋教授在1933年春天给我们教育细胞系三、四年级开的一门叫着“中国教育出路问题”的课。
正如这门课的名称所指出的那样,任课教师在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连邰先生自己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答案,更谈不上固定的教材。不过,他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当时中国实际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个面临的问
人物影响
1931年,邰爽秋等人建议以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的倡议虽然未得到民国政府的接纳,却被社会广泛接受,不少学校都自发地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连苏区教师也在这天集合纪念。194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文确定每年8月27日为教师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教育工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9月10日定为中国教师节。从此,这一天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邰爽秋的理想终于变为现实。
1930年,邰爽秋等人发表《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以中央大学为中心,到处成立“促进会”。1935年,全国教育会议重新通过了将全国寺产充作教育基金,所有寺庙改为学校的决议。庙产兴学政策实施近四十年,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邰爽秋等在教育经济学发展史上贡献显著,邰爽秋的《教育经费问题》和陈友松的《中国教育财政改造》,代表了民国时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