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16年4月28日
逝世日期:2004年5月30日
职业: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伦敦大学
代表作品: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国五年)4月30日,沈元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沈元从福州英华中学高中毕业,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又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清华南迁到昆明。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留校任教。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赴英国留学。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夏天,沈元的博士论文《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通过了答辩,在伦敦大学接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沈元将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圆柱体推进到对椭圆柱体在高亚集音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飞机速度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过渡,在理论研究上更接近于机翼外
主要成就
沈元的研究工作,就是要从理论上探讨处在高亚音速气流中的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怎样的局部超音速和激波。从事这项研究,为了做出流体速度图,要做大量的数学运算。当时电子计算机还未问世,在一年多时间里,沈元依靠手摇计算机,进行大量繁杂的计算,终于对圆柱体在高速气流中的运动规律,得出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在英国留学期间从理论和计算结果上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圆柱体表面附近出现极限线的可能性及其出现条件,并说明了在高亚声速流动下圆柱体附近局部流速可能超过声速而不出现激波。这项研究成果,对当时了解跨声速飞行中的气动问题,具有开创意义,受到国际空气动力学界的重视。
从20世纪40年代起,从事航空工程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投入到新中国航空高等学府的建设中,跟踪科技发展,预见建设需要,开创新专业,建设新实验室,设立前沿学科的研究课题。
1 沈元.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Atheor
社会任职
沈元任数学物理学部常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兼任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家教委高等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原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泰国亚洲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航空知识》杂志首任主编。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员、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顾问。
1950年-1951年3月,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 1951年4月-1952年10月,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 1952年10月,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 1964年,中国航空学会当选为首届理事长。再度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
1980年,沈元被任
人物评价
沈元院士一生追求真理,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学习沈元院士爱国敬业、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勤奋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改革创新、治校育人的教育思想以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院士评)
沈老为航空事业和航空人才培养贡献了一生,他师者仁心、爱护良才,他对自己个人的关心帮助和对北航建设发展事业倾心倾力的全情付出与支持。(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教授评)
沈元院士追求真理、航空报国、开拓进取、躬亲教育的一生,沈元院士的一生,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一生,是敢于担当、不断开拓的一生,是克己奉公、坦荡磊落的一生,展现了仁者的人生境界,我们要学习沈元院士的赤心报国和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战略视野和抢抓机遇的办学观念、开拓创新和唯实致真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开放办学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评)
后世纪念
2016年4月28日上午10时,沈元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隆重举行。